健康与情绪,双管齐下护航心理健康
健康与情绪,双管齐下护航心理健康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和情绪成为了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保持身体健康,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有效管理情绪,学会放松和调节,避免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中,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守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稳、更远。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心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正常状态,它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系统:心理健康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下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相反,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内分泌系统:心理健康与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时,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如月经失调、失眠、高血压等。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消化系统:心理健康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胃病、腹泻等症状。而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则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心血管系统: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也不容忽视。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样显著:
情绪状态: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时,人们通常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到精力充沛、乐观向上。而身体疾病或不适则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认知功能:身体健康状况对个体的认知功能也有显著影响。身体健康时,人们通常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敏捷的反应和良好的记忆力。而身体疾病或不适则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社交能力:身体健康状况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交能力。身体健康时,人们通常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身体疾病或不适则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活动中受限,影响到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情绪管理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喜、怒、哀、乐、担心、害怕、烦恼和嫉妒等都可纳入情绪的一环。情绪是由外界的刺激而来的,曾有研究发现人一天中有超过6,000个念头自脑中一闪而过,足以展现情绪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性,好的情绪管理对于职场和生活更有正面效益。
国外研究曾发现,不恰当的情绪管理,对于公司的危害很大。职场中常见的不当情绪包括愤怒、担忧、恐惧以及悲伤等,当这些不当情绪缺乏梳理。长期受困于负面情绪之下,不仅人际关系受影响,更可能使工作绩效和员工忠诚度降低,整体产值也将大打折扣。
情绪失控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两个重点,第一是压力与疲劳,第二是人际间的信任感:
压力与疲劳:适当的压力对于人的进步有很大帮助,但庞大的压力也可能将人压垮。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常常让人喘不过气。心理学上有一种状况称为自我耗尽(Ego Depletion),是指个体对于工作的追求及日常对于精神的耗损过大,使人变得情绪不稳、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
人際間的信任感:談到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一層必然是信任。若彼此之間毫無信任感,人會開始自我防衛,甚至將小事不斷放大。最後,衝突就發生了,現代社會衝突事件頻發,一點小碰撞就可能拳腳相向甚至動刀槍,原因可能就出自信任感剝離所致。
在這兩種原因下,情緒失控又可分成兩種狀況,第一種情況是情緒壓力鍋,華人文化崇尚團隊、堅忍等特質。一直以來把不當的情緒掩蓋、隱忍,持續累積的情況下終有一天會爆炸。
另一種情況則是情緒炸彈,這類人從不曾覺察自己的壞情緒,他們或許身居高位,所以沒有忍耐的必要。一旦事情不如意就會放任自己的炸彈胡亂爆炸,傷害自己也傷害周遭的人。
情緒管理障礙是指個體對於情緒的表現與常人不同,大致可分成以下4種狀況:
異常的情緒反應:對於一件小事表現出過度激烈的情緒反應,例如暴怒或痛哭流涕。
情緒不穩:沒有辦法維持平靜的情緒狀態,容易因為外界的一些小刺激就發怒,或是短時間內出現多種情緒表現。
情緒控制困難: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生氣,且生氣時常常口不擇言或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影響日常生活:情緒管理障礙的問題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甚至演變成身心疾病。
在壞脾氣即將爆發之前,先深呼吸來減少壓力,並讓自己進入思考的狀態。步驟很簡單,深呼吸3秒、屏息2秒、呼氣4秒。反覆做幾次之後,雖然還是有點不悅,但心中的火山已經遏止住噴發的衝動,接下來可以開始思考分析如何處理情緒和事件。
發洩情緒的方式百百種,可以找親友傾訴,也可以透過運動或冥想來轉移注意力,消除心中的不快。又或是好好地睡一覺,迎接嶄新美好的下一天。最糟糕的就是以酗酒、吸毒、抽菸等傷害身體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這些物質只能短暫的麻痺神經,在歡快的感覺過後會帶來更強烈的失落感,反而不利於情緒控管。
健康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适量运动、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适量运动: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健康饮食: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我们应该注重摄取均衡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样化的食物来源有助于我们获得全面营养。蔬菜和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蔬菜和水果,确保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摄入过多的油、盐、糖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烹饪用油,控制食盐摄入量,减少高糖食品的摄入。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每晚7至9小时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疾病的风险。尽量保持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让生物钟保持规律。这样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案例研究:心理健康治疗对心脏病患者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发现,治疗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还能减少住院和急诊的次数。研究数据相当给力:
死亡风险:
- 仅心理治疗:降低48%
- 仅抗抑郁药:降低30%
- 心理治疗+药物:降低64%
急诊风险:
- 仅心理治疗:降低53%
- 仅抗抑郁药:降低31%
- 心理治疗+药物:降低74%
再次住院风险:
- 仅心理治疗:降低49%
- 仅抗抑郁药:降低58%
- 心理治疗+药物:降低75%
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心理上的压力会直接影响身体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是“二选一”,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总结与建议
身心健康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要维护和促进这种健康状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人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应注重饮食的均衡与营养,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减少高糖、高脂、高盐等食品的摄入,保持清淡规律的饮食习惯。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样重要,我们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保护眼睛和大脑。最后,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或瑜伽等,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有效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应该学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如运动、音乐、阅读等,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关注身体健康状况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们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身体疾病或不适。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放松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关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