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失眠真相:从生物节律到心理因素,专家详解失眠成因与应对之道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2: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失眠真相:从生物节律到心理因素,专家详解失眠成因与应对之道

失眠,这个看似简单的睡眠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成因和深远的影响。据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肖存利介绍,失眠不仅关乎个人健康,还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失眠?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困扰全球数亿人的睡眠难题?

01

失眠的定义与普遍性

在临床上,失眠被定义为: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一个人若连续一个月,每周至少有三次出现难以入睡或维持睡眠的情况。失眠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这些症状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还可能影响到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和环境识别能力。

失眠的发病率相当高,据统计,全球约有20-30%的人受到失眠困扰,其中8-10%的急性失眠会逐渐慢性化,约4%的人需要长期使用助眠药物。在中国,这一情况更为严峻,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38.2%,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02

失眠的多维度原因

生物节律因素

人类的睡眠受生物钟调控,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节律。儿童通常睡眠更深沉,而老年人则可能睡眠较浅。当生物节律受到外部环境干扰时,如跨时区旅行导致的时差反应,就容易引发失眠。持续的白昼或黑夜状态都会破坏生物节律,导致睡眠模式改变。

生活习惯因素

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是高质量睡眠的基础。睡前摄入咖啡因、茶碱等物质,以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都会刺激交感神经,干扰睡眠。建议在睡前四至五小时内避免饮用咖啡和茶,不进行过于激烈的活动,营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心理因素

尽管睡眠在生物学上是一种本能,但在心理学上,当个体面临高压和危机时,睡眠会受到安全感的强烈影响。当个体感到环境不安全时,这种威胁感会阻碍深度睡眠。因此,只有在个体感到足够安全的情况下,他们的睡眠机制才能正常运作。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夜生活变得日益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眠现象的发生。社交活动的兴奋感让人难以平静下来,不断变化的睡眠节律会干扰生物钟,导致失眠等睡眠问题。

03

失眠的诊断方法

失眠的诊断通常包括体格检查、睡眠习惯回顾和睡眠研究等。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完成睡眠日记,记录睡眠-觉醒模式和日间嗜睡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在睡眠中心进行多项检测,包括脑电波、呼吸、心跳、眼球运动和身体运动等。

04

失眠的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通过改变消极想法和行为来改善睡眠。具体策略包括刺激控制疗法、放松方法、限时睡眠、保持被动清醒和光照治疗等。

药物治疗

处方安眠药可以帮助入睡或维持睡眠,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依赖。常用的药物包括艾司佐匹克隆、雷美替安、替马西泮等。非处方助眠药含有抗组胺药,不宜经常使用,可能会产生日间嗜睡、头晕等副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至关重要。每天保持固定的就寝和起床时间,适度运动,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和大量进食。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且温度适宜。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将睡眠障碍称为“不寐”,主张从整体出发,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倡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并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失眠虽是常见问题,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大多数人都能重新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如果自我调节无效,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避免失眠对生活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