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国庆档票房夺冠,口碑却直逼《上海堡垒》
《749局》国庆档票房夺冠,口碑却直逼《上海堡垒》
202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再次迎来一场票房大战。截至10月7日13时,档期总票房突破20亿元大关。其中,由陆川执导、王俊凯主演的科幻电影《749局》以3.53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列第二,仅次于《志愿军:存亡之战》的8.23亿元。然而,这部电影却陷入了票房与口碑严重背离的尴尬境地。
票房高开低走,口碑断崖式下滑
《749局》在上映首日表现亮眼,单日票房超过1.7亿元,成功夺得国庆档首日票房冠军。影片在社交媒体上热度居高不下,上映首日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15次,抖音新增话题播放量连续两天超过2亿次,小红书新增话题浏览量也上升至第一名。
然而,好景不长,该片在国庆档第二日便被《志愿军:存亡之战》反超,票房呈现断崖式下滑。截至发稿时,影片累计票房为2.69亿元,平台预测最终票房为9.8亿元,远低于预期。
更令人担忧的是,影片的口碑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豆瓣开分仅为5分,其中超过5万人给出了1星或2星的低分评价。不少观众在观影后表示“比上两个小时班还难受”,甚至有观众在电影放映不到一半时就陆续离场。
八年磨一剑,终成“上海堡垒2.0”?
《749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30年,讲述了749局第三小队的战士们在面对巨大灾难时展现的少年成长故事。影片融合了科幻、冒险、怪兽等多种元素,试图打造一部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幻巨制。
导演陆川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大量心血。自2018年开机以来,他带领团队克服了资金短缺、投资方撤离等重重困难,甚至动用个人积蓄填补财务缺口。为了完成这部电影,陆川还接拍广告、参加综艺、拍摄剧集以筹集资金。影片的特效制作由曾参与《阿凡达》《沙丘》等大片的Dneg公司负责,制作了近1000颗特效镜头。
口碑崩坏:特效拼凑与剧情混乱
尽管有如此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但《749局》最终还是未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影片被吐槽最多的便是其特效和剧情。
特效方面,虽然制作精良,但观众普遍反映影片中的特效场景给人一种东拼西凑的感觉。异形、阿凡达、克苏鲁、沙丘等经典国外科幻元素的影子随处可见,却鲜有本土科幻元素的呈现,导致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廉价的缝合感。
剧情方面,主创团队想要呈现的内容过多,导致全片剧情拖沓混乱,缺乏逻辑性。人物塑造生硬尴尬,强行煽情的桥段让观众感到不适。有观众指出,影片虽然披着科幻和怪兽片的外衣,但内核依旧是老套的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王俊凯的演技困境
作为影片的主演,王俊凯的表现也备受争议。他饰演的马山是一个背负超能力命运的少年,本应充满活力和期待,但他的表演却被观众形容为“臭脸”和“情绪平板”。这种表现不仅未能打动观众,反而加剧了观众的失望感。
国产科幻的反思与启示
《749局》的遭遇不禁让人联想到2019年的《上海堡垒》。两部影片都曾被寄予厚望,试图在国产科幻电影领域有所突破,但最终都因口碑崩坏而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这不禁让人思考:国产科幻电影究竟该如何发展?
从《流浪地球》的成功到《749局》的折戟,国产科幻电影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流浪地球》的成功在于其不仅展现了宏大的科幻场景,更重要的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而《749局》则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特效堆砌上,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现。
《749局》的票房与口碑反差,反映了国产科幻电影在创作和制作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保持本土特色和文化自信,是未来国产科幻电影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导演陆川而言,这部耗时8年的作品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其坚持和努力的精神值得肯定。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宝贵的教训,提醒着从业者们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故事的深度和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