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必备:红枣糯米糕温暖上线
冬至必备:红枣糯米糕温暖上线
冬至,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节气,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更是一个富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2024年的冬至,将在12月21日悄然而至。作为一名宝妈,我深知冬至的重要性,它不仅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更是一个家庭团聚、祈福健康的美好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不忘传统,吃下“冬至4宝”,让家人健康过大年。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使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并确定了冬至的日期。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短,夜晚时间最长,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并认为冬至是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的吉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汉代时,冬至被称为“冬节”,官府会在这一天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例行放假。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后汉书》中有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唐宋时期,冬至在唐代和宋代开始盛行,成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同时,冬至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明清时期,皇帝仍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人们的福气。
冬至作为传统节日,其风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吃汤圆、饺子、糯米饭、腊肉、喝酒、喝姜汤等饮食风俗,以及挑灯笼、点烛火、放炮竹等活动风俗,还有举行祈福仪式、篝火仪式、唱歌跳舞等仪式风俗。
汤圆是冬至节日中另一个著名的食品,通常由糯米粉制成,内馅则有红豆沙、芝麻糊等。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在南方,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物,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煮上一锅热腾腾的汤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其乐融融。
南方地区,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物。汤圆象征着团圆、幸福,多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等。广东等地有吃冬至米团的习俗,这种米团也是用糯米制作,象征团圆。
羊肉汤。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们需要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来御寒保暖。羊肉汤便是不错的选择。羊肉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冬至这一天,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不仅能暖身,还能滋补身体。
年糕是江浙地区冬至的传统食物,寓意“年年高”,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满、步步高升的期许。年糕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是冬至时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江浙地区,部分家庭在冬至会吃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满、步步高升的期许。福建地区,冬至会煮“糯米圆”,即类似汤圆的食品,同时会加入芋头、红枣等配料,象征健康长寿。
饺子是冬至节日中最有名的饮食风俗之一。传统的饺子里通常会放入猪肉、虾仁、香菇、葱姜等食材,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在北方,人们还有“冬至吃饺子,咬一口吉祥如意”这样的民间传说。另外,吃饺子也有助于御寒保暖,增强体力。
在北方地区,饺子是冬至的重要食物,尤其是在山东、河南等地,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饺子多用羊肉、牛肉或猪肉做馅,认为可以御寒暖身。
相传,饺子的起源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把它称之为“饺子”。
白菜猪肉馅饺子
猪肉馅:500克(肥瘦比例建议三七或二八);大白菜:800克;大葱:50克;生姜:30克;面粉:500克;清水:适量;
盐:10克;生抽(酱油):30克;蚝油:20克;鸡精(或味精):5克;芝麻油(香油):15克;五香粉(或十三香):3克;植物油(或料油):50克;
将500克面粉放入盆中,加入5克盐,搅拌均匀。慢慢加入清水,边加边搅拌,直至面粉成絮状。
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或保鲜膜,放置一旁醒发30分钟左右。
将大白菜洗净,切成细丝,再剁成碎末。放入干净的纱布中,用双手挤去多余的水分,备用。
大葱和生姜分别洗净,切成末,备用。将猪肉馅放入盆中,加入切好的大葱末和生姜末,搅拌均匀。
在猪肉馅中加入盐(5克)、生抽、蚝油、鸡精、芝麻油、五香粉、植物油(或料油),顺时针方向搅拌均匀,直至馅料上劲。
将挤干水分的大白菜碎加入馅料中,再次搅拌均匀,备用。
将醒发好的面团取出,揉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用擀面杖将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饺子皮。取一张饺子皮,放入适量的馅料,对折捏紧边缘,包成饺子形状。
在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大火烧开。将包好的饺子轻轻放入锅中,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粘连。待饺子浮起后,加入一小碗冷水,再次烧开。如此重复三次(即“点水”三次),直至饺子煮熟。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冬至将至,正是品尝传统美食的最佳时刻。红枣糯米糕以其软糯香甜的口感,成为了冬至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只需简单的几步,就能在家制作出这份充满爱意的糕点。准备好糯米粉、红枣、温水和白糖,跟随我们的教程,让你的冬至餐桌多一份温馨和甜蜜。快来试试吧,让这份手工制作的红枣糯米糕温暖你的心房!
红枣糯米糕,比心太软更容易上手
简单三步骤:
1、红枣碎150g-200g,加入糯米粉250g,牛奶200g
2、以上混合揉成团,再捏成类是麻将牌形状,蒸笼上记得铺油纸(防粘)
3、上锅蒸20分钟即可。
随着冬至节气的临近,温度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让人切身感觉到深深的寒冷。这种寒冷是从头到脚的,自内而外的,所以除了外在的添衣保暖之外,也要调整好我们的内在,否则不仅冷,还会带来其他的不适。尤其是中老年人,在寒冷的天气里,身体的免疫力容易受到影响,要格外重视饮食,多吃些有助于补气力,暖脾胃,强免疫的食物,有助于平平安安地过冬。
红枣和糯米堪称是绝配,尤其适合冬天,这两样都是非常美味的食物,而且拥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首先来说红枣,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维C,维B6,糖类,烟酸,氨基酸,以及铁,镁,铜,硒等,有助于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安心除烦,保护心脑等。而糯米更是冬日里不可忽略的一种温暖食材,其富含碳水,糖类,维B1,维B2,以及磷,钙,铁,铜等,有助于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温中益气,健脾和胃,增强抵抗力等。二者结合在一起,营养互补,帮助我们的内在暖和起来,提升抗寒能力,中老年人更要常吃些。
红枣与糯米两样食材可以制作出很多美味,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一款制作起来特别简单小吃,可以一次多做些当成小零食,一次做好,能吃好几天,随吃随取,特别方便。其滋味香甜,软糯可口,非常解馋,而且通过蒸制的方式,食材营养,这成品也很健康,冬日里经常吃上几颗,解馋又强身。下面就来看看详细步骤吧,半个小时就能蒸出一锅来。
1、70克左右的灰枣,我用的是这种小枣,皮薄肉厚甜度高,先放到水里泡泡搓搓,五六分钟以后,枣皮吸水变软,我们再加点面粉混合到水里,继续搅拌几圈,之后换两三次水,将脏东西更彻底地冲掉即可,然后充分沥干。
2、接着我们取出厨房剪刀,将其一一剪开,去除其中的核,仅留下枣肉的部分。
3、接着将所有的枣肉都装到料理机中,搅打成大颗粒状,注意控制好时间,两三秒就停下来,晃动几下,再打两三秒,循序渐进地操作,避免打得太碎而失去口感。
4、接着我们取出糯米面粉,大约100克,其中不需要放任何的其他材料。不用放糖,因为红枣的甜度已经足够了,蒸出来非常香甜,想要调整味道的话,可以来点奶粉或是粗粮粉即可。
5、红枣倒进去,用硅胶铲去搅拌,同糯米面粉混合到一起,并且先让糯米粉吸收红枣中的水分。
6、接着取一盒纯牛奶,一点一点加到粉中,别一下加太多,每加一次,仔细揉搓至彻底吸收再加。之后揉成一个团状,硬一些没关系,可以抱团的状态即可。
7、在蒸锅中加好水,蒸屉上铺上纱布,要用水彻底浸湿,或者是铺上不粘的吸油纸。我们在手中沾一点玉米油,在手掌中搓匀,之后取一点糯米红枣面团,置于掌心里,双手揉搓成圆球状,摆到蒸屉上。直到全部整理好为止。彼此之间留点空隙,以免粘黏到一起。
8、接着我们将锅盖盖好,打开火,保持中大火来加热,其中的水烧开之后开始计时,继续蒸十五分钟就熟了。关火之后,立即打开盖子,将其一一夹出来即可。这样做好的小吃,一口可以吃一个,软软糯糯的,都是红枣的香味儿。而且经过蒸制后,红枣得以软化,更容易消化了。
【制作技巧】
1、红枣和糯米两样本身都带有甘甜的味道,因此在制作时不需要再额外加糖,本身的甜度已经足够了。
2、关于蒸制的时间,我这里将其个头整理的比较小,这样吃着方便,每天吃上2-3颗就够了。如果个头比较大的话,也就意味着不易蒸透,那么需要酌情增加蒸制的时间,确保熟透,糯米面一定要蒸熟才能吃。
3、糯米面蒸熟后是很黏的,蒸屉上一定要铺上湿透的纱布,并且关火后立即取出,否则很容易粘到上边,难以清理。
4、这样做好的小吃晾凉后,可以装起来放冰箱冷藏,每次吃之前重新加热,或是用微波炉叮一下恢复口感,跟现做的一样可口。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拍图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冬至,这一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日子,约定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间。传说中,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意味着寒冷的气候即将达到巅峰。依据古代的天文学原理,冬至时太阳黄经达到270°,象征着阴阳之交,冬日渐长,春天的希望悄然孕育。同时,冬至又称作冬节、亚岁、长至节等,承载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内涵。
在这个节气中,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北方人习惯吃饺子,寓意“交子”,象征着家庭团圆。而在南方,吃汤圆则是更为普遍的习俗,代表着团圆美满。饺子和汤圆的制作过程不仅是吃的仪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凝聚。古人云:“大雪时节,南北豆腐皆出,饺子、汤圆此时常见。”可见,饺子与汤圆的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此外,冬至作为一年最寒冷的节气,一方面提醒人们要务实地调适生活和饮食习惯,保暖身体,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在此期间,同时进行一些风水调整也是颇具意义的,例如通过调整家中的布局,增加光线和温暖,来迎接新的阳气回归。除了饮食与风水,冬至也是家庭成员团聚的一刻,蔚然成风的冬至聚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恪守,更是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孩子们在这个节气可以通过动手包饺子、制作汤圆,增强家庭互动,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这种亲密的家庭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体验,令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气息的浓厚。总的来看,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团圆、和谐与希望,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与传播。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样的传统活动,来感受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生活哲学,从而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融入现代生活之中,赋予它新的意义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