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拙政园“归田园居”:一座凝结文人自然观的明代园林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48: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拙政园“归田园居”:一座凝结文人自然观的明代园林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沧桑。其中的“归田园居”部分,体现了园主王心一对田园建筑与园林设计的独特见解。通过《归田园居记》,我们不仅能看到王心一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还能感受到他对“道法自然”理念的深刻践行。这座园林不仅是王心一隐逸情怀的载体,更是他展现个人心性的舞台。拙政园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堪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经典之作。

01

历史渊源与园主思想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最初为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归隐苏州,选择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园林。园林之名“拙政”,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表达了园主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明崇祯四年(1631年),拙政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所拥有,他将其命名为“归田园居”。王心一,字启美,号东原,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写道:“余性癖于泉石,意将买田筑室,以乐吾晚岁。”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02

设计特点与自然理念

“归田园居”位于拙政园的东部,占地约10亩,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形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卷。其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景设计:水是“归田园居”的灵魂。园内水体面积占比达30%左右,形成弥漫的水面、连绵的岛山、弯环的曲岸和浅漫的滩矶。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平远山水”的画意,还营造出疏朗旷远、明净幽寂的意境。拙政园的水景设计遵循“师法自然”的理念,通过生态调控技术保持水质清澈,形成水下生态链,使水体自净。园内种植了菹草、苦草、水盾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同时控制鲫鱼、黑鱼数量,投放匙指虾、河蚌、鳑鲏、中华圆田螺等净水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

  1. 建筑布局:“归田园居”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主要建筑包括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涵青亭、秫香馆等。兰雪堂是东部的主厅,取名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体现了园主的高洁品格。堂内设有艺术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和四块大理石屏,突显出江南文人园林的庄重典雅。

  2. 植物配置:园内植物配置讲究四季变化和自然野趣。春季有桃花、李花、杏花、樱花竞相开放;夏季荷莲飘香,远香堂前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季乌桕、枫树、榔榆层林尽染;冬季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岸边的鹅毛竹、迎春、蔷薇等灌木枝条柔软悬垂至水,打破线性驳岸野趣十足。

  1. 空间营造:园内运用隔、掩、破等手法,营造出步移景异、四季变幻的景观效果。山影、亭影、花影、树影倒映水中,借园外塔影、云影、鸟影尽汇其中,形成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追求,还展现了园主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03

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归田园居”不仅是一座园林,更凝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正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正是“归田园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归田园居”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道法自然”理念。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写道:“余性癖于泉石,意将买田筑室,以乐吾晚岁。”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正是“道法自然”理念的具体体现。园林中的每一处设计,都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了园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04

现代意义与价值

在现代社会,“归田园居”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向往。园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归田园居”还启示现代人,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园内的生态调控技术和水下生态链,都是古人“道法自然”理念的现代诠释。这种理念,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拙政园里的“归田园居”,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理念。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尊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