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舞弊案件频发,财会监督如何筑牢防线?
企业舞弊案件频发,财会监督如何筑牢防线?
近年来,企业舞弊事件频发,不仅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21-2023年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其中造假案件203起。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加强财会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企业防范舞弊、提升治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企业舞弊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根据国际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发布的《2024年全球职务舞弊调查报告》,企业舞弊主要分为三大类型:资产侵占、财务报表造假和腐败/贿赂。其中,资产侵占最为常见,占所有案例的89%,但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中位数为120,000美元。财务报表造假虽然只占5%的案例,但损失最为严重,中位数高达766,000美元。腐败/贿赂则占据48%的案例,是企业舞弊的另一大高发领域。
财会监督在防范舞弊中的核心作用
财会监督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从而有效识别和预防舞弊行为。
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
线索发现机制:企业应建立多元化的线索发现渠道,包括内部举报、外部举报、审计发现等。据统计,43%的舞弊行为是通过举报发现的,因此,设立便捷、保密的举报渠道至关重要。
证据收集与调查:在获取线索后,企业应及时开展调查工作。调查过程中,应注意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避免侵犯个人隐私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关键证据,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固定,如公证保全电子数据等。
谈话询问技巧:谈话询问是反舞弊调查中的关键环节。调查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谈话技巧,通过合理的策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应注意保护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避免使用不当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舞弊监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审计软件等工具,对财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和可疑行为。
案例分析:某制造企业反舞弊调查
某制造企业分公司负责人与人力资源主管合谋,通过虚报工时、虚构用工人员等方式,骗取巨额劳务派遣费用。企业内部人员在发现人力主管收受贿赂后直接报警,但由于未做充分的证据固定,导致最初报案未能获得立案。后来,企业委托专业律师团队介入调查,通过钉钉数据比对、核实虚构人员信息等途径,最终才说服公安机关立案。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证据固定和专业调查的重要性。在反舞弊工作中,企业不仅要重视线索的发现和初步调查,更要注重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确保调查结果能够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认可。
结语
财会监督在防范企业舞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监督,企业可以有效识别和预防财务舞弊行为。同时,建立科学的反舞弊机制,注重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是提高调查效率、降低法律风险的关键。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