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4.54万场非遗活动展现文化传承新活力
春节申遗成功:4.54万场非遗活动展现文化传承新活力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集中华民族传统礼俗与文化理念之大成。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对新春的期盼更浓了。
正月初一是春节。为迎接春节,人们从农历腊月就开始清扫房屋、购置年货、烹调美食。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围绕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庆祝活动尤为密集,俗称“过年”。
春节前后,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光里,“过年”为中国人拟订了一张特殊的时间表。一系列生活仪式源源不断提供着情绪价值,凝结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情感、最深刻的认同。数千年来,中国人都在参与传承春节文化、丰富春节内涵、创造春节形式。对春节的珍视让人们随时能从历史记忆中回溯文化源头,在当下生活共享浓烈印象,向未来抒发美好情感,也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长卷。
拜年:从传统礼仪到现代创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每年的正月初一,老百姓的习俗是“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在开财门之后,接着就是拜年活动。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微信、短信拜年等。还有提倡视频通话或者以各种网络的方式互道祝福。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亲友相互道贺。如今,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拜年表达出了人们对于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去一年画上句号的同时也开启了新的乐章。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贴春联:辞旧迎新的文化符号
贴春联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初一,人们用桃符来驱邪避鬼。到了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开创了春联的先河。宋代以后,春联逐渐从桃符转向纸张,称为“春贴纸”。明代,春联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清代,春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放爆竹:驱邪迎新的千年传承
放爆竹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爆竹,又称鞭炮、炮仗,是一种传统的烟火制品。每逢春节,人们都会燃放爆竹,以驱赶邪恶、迎接新年。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爆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爆祭”。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在祭祀时会燃烧竹子,发出爆裂声,以驱赶邪恶。到了唐代,爆竹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人们开始用纸筒代替竹筒,填充火药,制作成鞭炮。宋代,爆竹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鞭炮。明清时期,爆竹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各种花炮、礼花等烟火制品相继出现。
发红包:传递祝福的温暖传统
发红包是春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包,又称压岁钱,是一种用红纸包裹的钱币,通常在春节期间由长辈赠送给晚辈,寓意祝福和好运。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敬长辈的孝道文化。
红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压祟钱”。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古代人在除夕之夜,用红绳将一百枚铜钱串起来,放在孩子的枕头下,以驱赶邪恶、保佑平安。到了宋代,压岁钱的形式逐渐固定,成为一种独立的习俗。明清时期,压岁钱的习俗更加普及,成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微看来,回家过年,蕴含着中国人团圆美满的家庭观念;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表达了中国人对吉祥美好的精神追求;置办年货,体现了中国人丰俭有度的生活态度;祭祖敬先,彰显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亲朋拜年,呈现了人际的和谐互动;社火、灯会,表现出中国人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春节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而生动地诠释了天与地的和、新与旧的和、丰与俭的和、自我的和、家庭的和、社会的和。
“我国将除夕、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让全国性、全民性的实践具有了更新的时空意义。”罗微表示,要重视过年中仪式性、象征性的民俗事项,尊重文化传承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节日文化需求,在赓续文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春节文化活动。
“每个中国人都参与了春节这一社会实践,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和保有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朝戈金认为,尊重和珍视普通人的意愿和情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春节是传统节日,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生活哲学和民俗礼仪的集成,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时尚表达。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赏彩灯、猜灯谜、舞龙舞狮、逛庙会……春节期间,中华儿女共同传承的这些传统习俗,在形式与内容上融入现代元素,在各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作为文化传承载体,这些年俗也记录了历史、社会、生活、风俗的变迁,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
近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完成了农历乙巳蛇年的新作品。“这版年画以生肖‘蛇’为主体,融入兰草、祥云等元素,蛇盘于圆圈,蛇身呈紫色,象征团圆美满、紫气东来。”杨乃东说。
从培养传承人的角度切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苏工美院”)20余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此次春节申遗,苏工美院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包括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社采取的保护措施、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谱系、传承人培养情况等,贡献出从1949年至今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线板、套色板原板、翻刻板等珍贵资料。
“自2001年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引企入校到开办木版年画专业方向,我们已经培养了70余名传承人。”苏工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介绍,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相结合,共同推动年画的研究与教学。
据了解,苏工美院手工艺术学院注重培养能够投身年画传承、创新年画衍生品设计的人才,并加强了研究成果在教育与宣传中的应用,通过年画进中小学、社区、直播等活动,惠及广大年画爱好者。“年画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消费场景,其根本在于审美认同,在于年轻一代打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赵罡说,木版年画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在增加,最年轻的20名学生也已经进入创作阶段,与年画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感情”。未来,他们会创作出新时代的“新年画”。
春节申遗成功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激动不已。“我们每个中国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能在春节的习俗中找到自身定位。”说着,他加快了手头制作灯彩的节奏。如今,他不仅要做灯会展示的大型灯彩,还要推出面向市场的新型灯彩产品。
人群熙攘处,表演缓缓拉开帷幕。锣鼓声声,激昂而有力,身着艳丽服饰的表演者,或高歌起舞,或翻滚跳跃,引来观众阵阵欢呼……对社火和庙会的记忆填充着中国人的春节印象。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正月古庙会繁华依旧。从农历腊月初八到二月初二,山上、城里、乡村、外地,数以万计的居民和游客涌向浚县古城,看社火、赏花灯、听大戏、品美食、放河灯。
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开展了4.54万场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
春节: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全球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在海外,春节不仅是华人华侨的节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参与其中。从纽约的中国新年游行到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庆典,从悉尼的焰火表演到巴黎的舞龙舞狮,春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年”,根植于我国古人对于四时更替、农事节气、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系统归纳。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岁首”“元日”等概念,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开启了新一轮生产活动的序幕。《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祀、年、载,指的都是年度周期。年作为时间单位,帮助人们记录和安排生产周期。同时,年也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节点,与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紧密相连。甲骨文中的“年”字形如人背禾,意指丰收。
打开古人的“许愿签”,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宏观祝福”,也有全家“吃好穿好”这类实在想法。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对精神的需求更高。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亿万中国人坚持着回家过年的传统,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一场心灵之旅——通过共同参与年前的准备工作,在与亲朋好友共叙家常、互赠年礼、沟通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过年”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节日体系来看,“年”遵循传统历法,体现礼敬天地的深层理念;从行为模式来看,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体现人对社会关系的重视和重构。“过年”是中国人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反思的重要时刻。
一个“年”字,胜过千言万语,最能激起中国人的情感共鸣。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回忆和共同体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文化共识。刘魁立认为,将“年”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广泛保留和传承年俗,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在四川阆中古城大院的屋檐下,红灯笼高高挂起,居民任三伟一家吃着团圆饭,这热气腾腾、温馨暖人的画面出现在中国春节申遗宣传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