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爆改老剧,竟让人欲罢不能?
AI爆改老剧,竟让人欲罢不能?
AI爆改的浪潮,在经典影视剧中炒得如火如荼。作为国产剧长盛不衰的代表,《甄嬛传》更是成为AI短视频创作的“原发地”。前一秒还是正常的剧中情节,下一秒身着清宫服的贵妃们就骑着摩托车一溜烟走远了,在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上,这类荒诞离奇的魔改片段可谓数不胜数。
在AI技术还未完备时,许多人都曾预言它将会在各行各业掀起巨变,可随着Sora、海螺、可灵等AI影像生成工具的诞生,万众期待的影视行业巨变还未开始,“小作坊”下的猛料就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冲击了包括观众、发行方在内的所有人。
这类情节反差大到如同吃了菌子中毒一般迷幻的AI影像,究竟为何能如此上头?它的爆火又会对影视行业产生何种影响?由这些问题衍生的一系列探讨,成为近期文娱产业备受关注的热点。
考古的风,吹遍经典影视剧
经典影视剧的长尾效应有多强?《甄嬛传》这一永远的“纯元”是最恰当的例子,播出13年后,它的播放页依旧不乏新广告入场,甚至每年能为出品方带来一千多万的收益。
不仅与各品牌的联名活动和周边层出不穷,连原班人马出场的团综《焕新环游传》在今年首次上线就拿下站内热度的 top7,哪怕孙俪、陈建斌等主演并未到场也不影响综艺的实时上升热度轻松超 1.8 万。
作为衡量影视剧真实口碑和火爆程度的标准之一,长尾效应向来是制作方关注的重点,而之所以能够产生长尾效应,则离不开观众对经典影视剧的考古。
除了《甄嬛传》外,只要在质量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剧集都逃不开被考古的命运。《士兵突击》近期再度翻红就证明了这一定律,这部18年前以军旅情而深入人心的剧集经过粉丝不断考古复盘,成了“嗑CP”爱好人士的“天堂”。懵懂的许三多通过观众的不断解读,成了以独特魅力征服其他角色的百搭CP体质。
虽结局仓促、评价褒贬不一,依旧被大多数观众视作青春回忆的《爱情公寓》时至今日也仍在被持续重播复盘。观众既能在一次次观看中发现美嘉一菲念台词时关谷悠悠的小动作,也会通过剧内角色的演技对剧外的演员情感关系进行揣摩。
考古的风潮不仅可以让观众发掘从未关注的细节、实现老剧新看,还能与同样发现各种细节的观众完成超时空的情感触达、产生别样的认同感,这便是受众进行影视考古所追寻的意义。
而AI爆改的源动力,也是出于受众对影视考古的热爱。纵观爆改较为热门的几部剧,我们会发现从《红楼梦》《西游记》到《甄嬛传》等,无一不诞生于多年前,视频平台的观众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再满足于对原有情节进行片段式解读,而是渴望着能够出现全新的形式为影视考古点燃一把火。
AI技术的诞生正顺应了这一想法,于是在进行解读深层内涵之外,打破单一形式的AI爆改也变得备受观众追捧。
以B站数据为例,《甄嬛传》解说视频的播放量基本在几十万至几百万之间,其中播放量较高者能达600万左右,爆改视频的收视数据同样不容小觑,不少视频自11月发布至今不到两个月,播放量就已直逼发布近一年的解说视频。
出于对经典影视剧热度与内容的肯定,观众应用AI创造了全新的形式,进而拓宽了对经典影视剧进行读解的方式,达成观众、技术与内容的正向循环,为影视考古提供了崭新的生命力。
技术来赋能,老剧焕发新活力
在国产影视历史上,对作品进行二创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2005年,由胡弋以电影《无极》为蓝本创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炮而红,在那个互联网崛起的早期,该短片登上了许多网站点击率前三的榜单,网络下载量甚至超过了原电影。胡弋也因此爆火,成为“2006 年网络第一红人”。
自此,二创正式成为中国影视行业中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演变出各类不同的细分类型。其中,有使用海量影视作为素材进行的内容混剪,有针对某部影视进行的单人或多人向剧情截取,也有利用已有影视素材根据自我喜好进行的创造性剪辑。
其实在影视考古潮流下诞生的影视解说与AI爆改视频,本质上都是对经典影视剧的二次创作。不过不同的是,AI爆改更偏向于创造性二创。
在AI技术成熟之前,视频平台关于老剧的创作性剪辑通常以剧内已有镜头为基础,通过快速变换的镜头、拼接的语句与加重的滤镜让本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两人演绎出创作者喜爱的情节,但由于素材的限制,许多留白需要观众进行脑补才能达成追求的效果。
当AI技术的成熟后,二创视频彻底突破了素材的禁锢。无论是《甄嬛传》中皇帝与华妃互殴,还是《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相亲相爱的场景,都仅需一个原始图层便能实现,辅之以与原声相似度极高的AI配音,二创对老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塑。
技术门槛的降低让众多“小作坊”拔地而起,只要脑洞足够,任何内容都能生成动态影视;只要创意迎合受众心理,短短一分钟的影像也能收获千万浏览量。
在《甄嬛传》的爆改中,数量最多的片段莫过于滴血验亲和皇帝驾崩两段,作为原作中最受关注的两大情节点,观众对剧情发展的遗憾与期待也最为强烈。于是AI版本中,甄嬛当面开大说出双生子的秘密、后宫嫔妃在皇帝去世后集体蹦迪等脑洞顺势出现,在玩梗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观看原作时未能满足的情感需求。
《西游记》爆改中唐僧与女儿国国王两情相悦的片段也出自这一心理,二人有缘无份的结局成为许多观众难以释怀的存在,以其为蓝本的影视与小说改编创作也数量众多,而有了AI技术的加持,创作者无需选择全新的影像或媒介便可对此情节进行重构,弥补心中的遗憾。
虽然对二创消解原作艺术性的质疑层出不穷,但出于对重构的期待与自我需求的满足,观众还是被这内容荒诞无稽的AI影像所吸引。
危机还是转机?复杂生态界限难明
尽管观众对于具有颠覆性的二创喜闻乐见,甚至成为此类视频的忠实粉丝,但对影视剧的生产方来说,二创向来是令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自《无极》导演陈凯歌愤怒状告胡弋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影视行业对二创都是轻视居多,不承认其艺术价值,更认为二创的存在是对影视剧原作的侵权。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2019年开始短视频平台用户已经超过长视频,二创视频对传统影视的利益产生了切实损害。
所以2021年4月9日起,包括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等协会,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以及正午阳光等影视公司在内的 70 多家影视单位,共同发布了《关于保护影视版权的联合声明》,呼吁尊重原创。
同一时间,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中的二创视频被大批量下架,版权之争沸沸扬扬。可对二创全然“一刀切”,减少曝光途径后长视频平台的流量也会随之下降,以此为契机,短视频平台开始积极寻求长视频平台的合作,在22年,抖音集团便先后与搜狐、爱奇艺等公司签署授权协议,影视二创自此走向正版化。
此后,对影视生产方来说二创的存在成为了剧集宣传的有效工具,不仅能为未上线剧集进行提前宣传、拓宽受众圈层,还成为应对舆情、规避风险的手段。如《长相思》剧方在官博下发布分轨资源,号召观众参与剪辑重构,史无前例的操作激发出观众二创的热情。
AI技术对影视剧宣传也有着推动的效果,观众观看到由AI创作的不符常理的内容,达到娱乐效果的同时也会对原作的内容产生好奇,进而提高原作的曝光量。《永夜星河》播出期间,作为情敌的慕声与赵若失共乘马车时一言不合开始对打的片段收获了较高的讨论度,虽然是AI制作的画面,但由于符合人物心境也被主演多次提及,为剧宣成功助力。
事实上,虽起源于娱乐玩梗,但当AI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成熟,观众奇思妙想的影响力也频频扩张,AI技术爆改经典影视剧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早已不可否认。不过发展的同时,高自由度也就意味着其对传统影视规则的挑战愈发强烈,乱象滋生的可能性也水涨船高。若想让AI技术的应用既在受众方面维持“上头”状态,又扩大对行业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具有针对性的新规制定必不可少。
或许只有加强监管,AI技术取之于观众、应用于影视的辉煌才能够不断迭代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