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瘙痒机制研究获新突破
特应性皮炎瘙痒机制研究获新突破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剧烈瘙痒,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儿童AD患病率为15%20%,成人患病率为6%10%。近年来,关于AD瘙痒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瘙痒的产生:复杂的神经免疫网络
AD瘙痒的感知和神经传导涉及皮肤、脊髓背根神经节(DRG)、脊髓和大脑等多个部位。皮肤感觉神经纤维起源于DRG的胞体,可以分为Aδ和C类纤维等,其中与瘙痒相关的感觉神经纤维主要是无髓鞘的C类纤维。当AD患者皮肤稳态失调时,外部刺激或皮肤炎症会产生内源性致痒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从而触发瘙痒信号,通过Aδ和C类纤维传至DRG,位于DRG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释放胃泌素释放肽(GRP)和B型利钠肽(BNP)等神经递质传至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随后通过脊髓丘脑通路或脊髓-臂旁核通路将信号投射到导水管周围灰质、纹状体和前扣带皮质等大脑区域,从而引起瘙痒感觉。
瘙痒信号传递通常涉及两条途径,分别是组胺依赖途径和非组胺依赖途径。这两种途径分别激活不同的皮肤神经纤维亚群,并在瘙痒信号传递的各个层级中表现出显著的分离特性。在组胺依赖途径中,组胺、P物质、前列腺素、5-羟色胺通过组胺H1受体(H1R)-磷脂酶C(PLC)、磷脂酶A2(PLA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启动痒信号,而组胺非依赖通路中,刺毛黧豆诱发的瘙痒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PLC-TRPV1/TRPA1传递痒觉信号,氯喹等通过Mas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A3(MrgprA3)-TRPA1传导痒觉信号。由于抗组胺药在治疗AD瘙痒方面作用有限,目前普遍认为AD的慢性瘙痒主要由非组胺依赖途径介导。
关键角色:受体和介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多种受体和介质在AD瘙痒的发生和传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Mrgprs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家族中的一类独特受体,其成员大多特异性分布在DRG和三叉神经节的非肽能神经元中。研究发现在小鼠实验中对Mrgprs瘙痒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有研究证实小鼠MrgprA3介导了CQ引起的瘙痒反应。Zhu等在小鼠干性皮肤模型和接触性皮炎模型中发现MrgprA3和MrgprC11过度表达,而缺乏这两种受体的小鼠搔抓行为显著降低。与此一致的是,人类的Mrgprs在AD患者中被证实上调,这进一步证实Mrgprs介导AD瘙痒的发生。
此外,瞬时受电位(TRP)通道家族也是一类重要的离子通道,其中TRPV1、TRPV3、TRPV4、TRPM8、TRPA1等在瘙痒信号的产生和传递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IL-13、IL-31、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等也在免疫和炎症过程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并参与瘙痒的发生和传导。
压力的影响:精神因素不容忽视
最新研究还揭示了精神压力对AD瘙痒的影响机制。顺天堂大学和冈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精神压力通过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抗炎性巨噬细胞的β2肾上腺素受体(Adrb2),导致其抗炎功能减弱,从而加剧皮肤过敏炎症。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压力常常会加重AD症状,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靶点。
这些研究进展为我们理解AD瘙痒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对这些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AD患者摆脱瘙痒的困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