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火焰山炙烤下的世界文化遗产
吐鲁番:火焰山炙烤下的世界文化遗产
吐鲁番盆地,这片神秘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盆地四周被天山环抱,形成一个东西横置的橄榄状山间盆地。这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极端干燥,降雨稀少,夏季气温可高达47.8℃,地表温度更是能达到惊人的89℃。正是在这片看似恶劣的环境中,孕育出了火焰山、交河故城和葡萄沟等令人惊叹的自然人文奇观。
火焰山,这座横亘于吐鲁番盆地北缘的赤红山脉,全长约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山体由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三套红色地层组成,颜色以桔红、棕红色砂岩和泥岩为主,周边为农田绿洲,其耸立在吐鲁番盆地绿洲中部。火焰山背斜是火焰山形成的空间格架,燕山运动时期,区内发生隆起,使下、上白垩统间成假整合接触。至白垩纪末期,区内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褶皱,这一运动的标志是白垩纪、古近系和新近系间的不整合,也是火焰山的隆起基本形成,也就是火焰山背斜的形成,为火焰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搭建了空间格架。火焰山背斜构造是火焰山的真实写照,火焰山整体为一倒转背斜组成,其核部被风化剥蚀,在地貌上形成大型单面山,北侧平缓、南部陡峭。受风蚀和水蚀作用,山体坡面上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型冲沟,间距20—30米不等,深度5—6米,冲沟形态状若熊熊燃烧的火焰。
火焰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奇观,更因《西游记》中的故事而闻名遐迩。相传,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被火焰山的烈火阻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才得以顺利通过。这一神话传说,为火焰山增添了神秘色彩。如今,火焰山风景区内建有西游文化长廊,用24幅生动的浮雕再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
与火焰山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交河故城的沧桑与静谧。这座位于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的古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最古老的生土结构古代城市建筑群遗迹。交河故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最初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历经2300多年风雨洗礼。城址包括居住区、仓储区、衙署区、寺院区和墓葬区5个部分,展现了中原与中亚文明的交流互动。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交河故城的建筑采用独特的“减地起凸法”,即在地面上规划好建筑物的形制布局,确定墙壁位置后,把墙内外的土挖去,形成墙壁,由此挖出房间、院落及街道等建筑。这种建筑方式使得交河故城被誉为“雕刻出来的城市”。城中大型院落区、衙署区的部分建筑、街巷区、中央大道、东西大道、东门、一部分护墙及大部分街巷都是古代人用铁锨、坎土曼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加上吐鲁番干燥少雨的气候,使得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主体结构得以奇迹般地保存至今。
在交河故城的南门,可以看到“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险要地形。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房屋布局整齐,展现了中原城市的布局特征。同时,城中还保留着300多处古井遗址,解决了战时城内居民的用水问题。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交河故城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与火焰山的炽热和交河故城的沧桑相比,葡萄沟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葡萄沟位于火焰山山谷中,是吐鲁番盆地中最大的一个沟谷,被誉为“吐鲁番的后花园”。这里水草丰美,绿树成荫,是火焰山中的一片清凉世界。葡萄沟因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尤其是无核白葡萄,被誉为“世界最甜的葡萄”。每年夏季,葡萄沟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品尝新鲜葡萄,体验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
吐鲁番、火焰山与交河故城,这三处看似截然不同的景观,却共同诉说着东疆这片土地的辉煌历史。从自然奇观到文化遗产,从神话传说到历史遗迹,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记忆,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这片神秘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历史密码,吸引着世人的探寻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