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打破“一万小时定律”的关键
专注力:打破“一万小时定律”的关键
“一万小时定律”提出,通过至少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一个人可以从平凡变为世界级大师。然而,真正的秘诀在于专注力的培养。通过持续的专注和系统性努力,我们可以打破“一万小时贫穷定律”,找到事业的“破局点”,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成功。正如郭台铭所说,成功不仅取决于时间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段时间,让每一刻都充满价值。
专注力:持续学习的引擎
专注力是认知过程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它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精力,避免分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注意力是对心智的方向性控制。” 专注力是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高效学习的关键。
专注力实际上是大脑前额叶皮层与其他脑区协同工作的结果,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注意力、决策和自我调节。当我们专注于一项任务时,前额叶皮层会抑制其他干扰,从而让我们全神贯注。研究表明,冥想和正念练习可以增强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从而提高专注力。
现代人的专注力困境
在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根据一项对100多个国家的35,000多名领导者进行的调查,73%的人报称自己大部分甚至所有工作的时侯都感到分心,67%的人则说他们的思绪混乱。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领导者(高达96%)表示,提高专注力对他们而言会非常有价值或极其有价值。
专注力与专业技能的提升
专注力在专业技能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专注力的提升可以显著增强学习效果。首先,它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筛选和处理信息,避免被无关的信息分散注意力。其次,专注力还可以增强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如果能够保持高度专注,学习者将更容易掌握新词汇和语法规则。
如何培养专注力
观察自己的日常作息:了解自己最佳及最没有效率的工作时间、记录自己在不同时间和完成不同任务的能量水平,从而安排与设计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以捕捉最大的专注力和能量。
定期休息:人的大脑无法一直保持注意力。你需要在休息和专注中切换。(研究显示,适当的休息后,人能够更好的保持专注力。)
自我护理: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定时睡觉,少喝咖啡和设定禁忌时间等),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减少干扰并消除分心:例如:把手机调至静音模式,还有在工作时间把手机放在房间外。
简单的规定自己来提升深度工作的时间:比方说:不在中午前查看邮箱(或其他适合于你的时间点)。
一次只专注于一项任务,避免频繁切换任务:当你切换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你会浪费时间重新集中精力及恢复注意力。因此,我们应该只专注于完成一件事,再开始另一个项目。
设计你的工作以实现“心流”: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一种几乎不费力的注意力和最佳的做事表现状态。
练习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例如,阅读书籍或玩需要专注力的游戏。
做深呼吸练习并进行冥想:通过冥想,你可以训练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专注、集中和平静,这也可以增强你的注意力。冥想有助于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自我意识,让你在过程中感到平静和清晰。这是一种清静和集中——以及重新集中——心灵的方法。
减少焦虑、压力和负面的自我对话。
确定对自己重要的目标以便精力会朝向那些目标前进。
明确的判定哪种任务能够向自己最终目标提供最大的贡献。
清理工作环境,以便你可以长时间专注于最重要的任务。
减少或消除非必要的任务。可以考虑使用“停止做的清单”或“放弃清单”。
为最重要的任务安排时间并设定截止日期。(提示:把分配完成任务的时间方的宽裕一些。我们往往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产生压力。)
学会更频繁、更轻松地说“不”,尤其是对那些不符合你要优先完成的任务。
按部就班地衡量自己在重要事项中的进展。记录工作进度能让自己保持专注力。
勿过度关注结果,而更专注于深度投入完成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的过程。例如:把注意力放在可采取的健康生活策略,而不是你的目标体重。
试验不同的时间安排,以帮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例如:尝试做主题日,如周一是计划日,周二是开发客户日,周三则是写作日等(或半天安排)。
每天早上准备一个“今日必完成”清单——列出那些对于进展重要的任务,而且能够在一天内可以合理的完成的任务。
案例分析:专注力的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世界上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成就的人很少。同样是努力,有的人付出有收获,有的人却越努力越糟糕,只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刻意练习有三大基本原则:目标、专注和反馈,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培养目标感;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有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在生活中,不少人有“目标”,却没有“目标感”。没有目标感的努力,都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自己战略上的懒惰。一个人真正的目标感,在于意识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以此为行动指引,心无旁骛、朝它靠拢。
如何培养清晰的目标感呢?
1.倾听内心的声音
静下心来,和自己内心对话,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为了得到它,我甘愿付出什么代价?
3)如果我没实现,我会为此而后悔吗?
如果真的有一件事,是你从心底渴望,如果不实现这一年感觉就白过了,并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的,那么,这就是你这一年真正的目标。拿出笔来,写下一大串目标,看起来很简单,但最难的是,你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找出自己最想完成的目标。
2.做好减法,聚焦目标
要拥有目标感,首先要学会聚焦。学会做减法,聚焦到最重要的目标上,对其他的目标“断舍离”,一次只打穿一个点,才能有效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3.学会分解目标,化整为零
达成大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分解目标,将大目标一块块地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化整为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分解,二是彻底完成。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计划是学好PPT。“学好PPT”到底指学好哪一种?要在多久时间内学好PPT?都是需要提前想清楚的。规定自己每天学习2个小时不太现实,因为你没办法保证每天都能学2个小时,那就改成1个小时、40分钟、30分钟都可以,但一定是你能保证自己能“彻底完成”的任务量。别管自己一开始做的事情有多小,只要你开始做了,就会像斜坡上滚下来的雪球,慢慢就越滚越大。
内心想成为的样子,就是目标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我们内心都有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那便是“目标感”,是指引我们能够持续行动、咬牙坚持的指南针。所谓目标感,并不仅仅适用于每年年初你制定目标时,更适用于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明白自己内心真实渴望,以坚毅的信念和智慧的手段去让渴望变成现实。当然,一个有目标感的人,不会一直都在说自己的目标。因为他知道,做永远比说重要得多。
专注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
先规划好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2、坚持规律作息
不要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才会有足够的精力。打破生活节奏会容易使身体疲劳。
3、每天运动
每天运动半小时,运动会让大脑拥有更多的氧气和血液,能有效提升专注力。
4、任务拆解
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逐个完成。这样能更好地控制时间,避免压力过大。
5、时间分配
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不然大脑容易疲劳。可以采用番茄钟的方式,每学习25分钟休息5 分钟
6、冥想
冥想可以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可以在学习前进行简单的冥想练习,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7、避免多任务处理
多任务处理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使你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反,尝试集中处理一个任务,然后再处理下一个任务。
8、小憩一会
当感到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硬撑。尝试休息一下,做些轻松的事情,比如散步或阅读。
9、要事第一
在一天当中最专注的时间段,做最重要的任务,先把硬骨头啃下来。这样即使其他时间不够专注,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反馈:
很多人认为,只要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变得更擅长,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
不信?你可以看那些职场老油条!无论他们在职时间多长,都不能变得更精通本职工作,因为他们一直在重复,拒绝任何改进。
重复做相同的事,不会帮助我们变更好。人们必须努力寻求反馈,并根据反馈改进练习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变得懈怠并停滞不前,千万警惕自己可能处于舒适区中。舒适区就像一种温柔的陷阱,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很多人无法得到成长,不是因为不具备做事能力,而是因为满足于待在舒适区,不愿走出来。但是,如果你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就只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并缓慢地下滑。
另一种反馈体现为,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取得进步,这说明你可能处于瓶颈期。此时,你需要改变节奏,调整策略,而非强迫自己一遍遍重复,原地踏步。
总结
专注力是打破“一万小时定律”瓶颈的关键。通过培养专注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专业领域的突破。正如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所说:“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深度工作的能力是稀缺且有价值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持续的专注和系统性努力,找到事业的“破局点”,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