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发文治理网络暴力,专家解析其心理成因与应对之道
四部门发文治理网络暴力,专家解析其心理成因与应对之道
2021年,15岁的刘学州在寻亲过程中遭遇网络暴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2022年,24岁的郑灵华因染发被网暴,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离世。这两起悲剧引发了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为什么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会如此轻易地对他人施加伤害?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案例回顾:从众效应下的悲剧
刘学州的悲剧始于他的寻亲之路。2021年12月,刘学州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寻亲视频,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谩骂。有人质疑他寻亲的动机,有人嘲笑他的遭遇,甚至有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刘学州的精神状态迅速恶化,最终在2022年1月24日,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郑灵华的遭遇则源于一张照片。2022年12月,郑灵华在医院照顾爷爷时,拍下了一张自己染着粉色头发的照片。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网暴。有人质疑她的职业操守,有人对她进行恶意攻击,甚至有人对她进行了人肉搜索,将她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在持续的网暴中,郑灵华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最终在2023年1月23日,她因病去世。
网络暴力的心理学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与从众效应、社会认同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密切相关。
从众效应,又称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个体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排斥,而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攻击,从而加剧网络暴力的发生。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类到某一社会群体中来获得自我认同。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网民倾向于加入网络社区并表达共享的观点,以此强化他们与所在群体的联系感和归属感。然而,当该群体内部围绕某个事件或个体形成负面共识时,为了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并巩固这份归属感,个体可能会不自觉地顺从群体意见,进而卷入到网络暴力行为之中。
认知失调理论强调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时,所体验到的心理不适感即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个体可能会通过攻击他人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从而在网络暴力中找到心理平衡。
网络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与网络的匿名性和责任分散效应密切相关。
网络的匿名性降低了个体的责任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发表攻击性言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发表言论时会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的限制,但在网络上,由于身份的隐蔽性,这些约束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泛滥。
责任分散效应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在群体中,个体认为自己只是众多参与者之一,个人责任被群体所稀释,从而减轻了个体的罪恶感。这种心理机制使得网络暴力更容易发生和扩散。
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
面对网络暴力这一严峻挑战,必须立即行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
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2024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原则、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包括用户实名制、信息审核、预警机制等。这些规定为打击网络暴力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我们也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首先,提高媒体素养是预防网络暴力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批判性思考,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其次,建立支持系统也非常重要。对于受害者来说,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最后,我们还需要培养同理心。在发表言论时,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通过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像刘学州和郑灵华一样的受害者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