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患如亲,医者仁心:中国古代名医的道德风范
视患如亲,医者仁心:中国古代名医的道德风范
中医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从唐代的孙思邈到晋代的葛洪,从明代的喻昌到扁鹊、华佗等古代名医,他们的事迹和医德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葛洪:让贫困低薪阶层轻松廉价地用药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从喻昌所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
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徐大椿:名医不可为,伪医尤可憎
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这里的“难”不仅是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然迁延日久,但若经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们的肺腑之言。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他直言道:“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
皇甫谧:针灸鼻祖的传奇人生
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东汉时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一个贫苦的农舍中。初取名静,后改谧,字士安。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
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後世立言。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当时医学经典著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叁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
扁鹊:开创脉诊先河的神医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华佗:开创麻醉手术先河的外科圣手
华佗,字元化,又名敷,约生于公元2世纪初,死于建安十三年(208)以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尤其擅长外科麻醉手术。
华佗年轻时曾游学徐州,“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但多次谢绝朝廷命他做官司的征召。他长期坚持在民间行医,走遍了包括安徽、山东、江苏、河南等省的许多地方,深为百姓敬仰和爱戴。晚年华佗被曹操征召到许昌,为其治疗头风病。由于华佗不愿作为曹操的侍医,便托故告假归家,并数次拒绝重返许昌,终为曹操所杀害。
华佗在公元 2世纪发明麻醉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进行开腹手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可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间皆平复。”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全身麻醉做手术的人,比西方发明麻药早1600多年。
华佗主张运动以治疗疾病。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曾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之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他坚持体操运动是强身之本,认识到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并用自己创造的五禽戏治病:“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松便,腹中欲食。”
皇甫谧:针灸鼻祖的传奇人生
皇甫谧,(公元214年—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人(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魏晋著名学者、医学家、史学家,文史、医学等方面均建树非凡。
皇甫谧出身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文武双全,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皇甫谧幼年丧母,由叔父、母抚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后,随叔父徒居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在叔母教诲下,奋志于学。因家贫,带经而农,耽玩典籍,手不释卷,时人称为“书淫”。经多年刻苦学习,遂博通百家之言,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著有《礼乐》、《圣真》、《玄守》、《释劝》等论和《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烈女》等传及《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郡国志》等文史著作18种。
皇甫谧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因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面对曹魏代汉,司马氏专权,立志不仕。魏国宰相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都曾征召皇甫谧进朝做官,皆以病、老为辞,惟向晋武帝借书一车,虽疾赢不堪,仍苦读不辗,披阅不怠。
皇甫谧四十岁时,因继母去世,从新安回朝那奔丧,自此永居故土。四十二岁患严重风痹症,不为病魔屈服,悉心钻研针灸,以《皇帝内经》中《素问》、《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据,总结验证,删其浮辞,论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经典著作,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皇甫谧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世界针灸医学鼻祖”、世界级文化名人。
皇甫谧晚年还著有《笃终》专论葬送之制,其中论及生死观及改革葬制,至今仍颇有积极意义。
皇甫谧不仅在学术上为当时和后世做出了贡献,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并对弟子门徒诚挚教导,热情培养,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后来皆为晋代名臣。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与世长辞,终年68岁。子童灵、方回等遵其遗命,简葬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塬。
本文原文来自yiwenm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