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创新保护22处世界遗产,文旅融合带动经济繁荣
泉州创新保护22处世界遗产,文旅融合带动经济繁荣
泉州,这座被誉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名城,拥有22处珍贵的世界遗产点,包括开元寺、洛阳桥、九日山祈风石刻等。这些古建筑不仅见证了泉州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记忆。近年来,泉州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通过立法保护、创新修缮、社会参与和文旅融合等多重举措,不仅保护了这些千年古建,还让它们焕发新生,成为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窗口。
立法引领,构建保护体系
泉州深知,要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必须有坚实的法律保障。为此,泉州制定并实施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特别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构建了“4+2”规划层次,涵盖市域、历史城区及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多个层面,形成了一张全面覆盖的保护网络。
科技赋能,创新保护模式
在保护实践中,泉州积极探索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以开元寺为例,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历经千年沧桑。近年来,泉州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开元寺进行保护修复,同时注重保留其历史风貌。在修缮过程中,专家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精准测绘,确保每一处细节都得到妥善保护。这种科技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不仅延长了古建筑的寿命,也让其历史信息得以完整保存。
洛阳桥的保护则展现了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智慧。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的保护工程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近年来,泉州对洛阳桥进行了科学保护和修缮,同时注重保持其历史风貌。通过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洛阳桥不仅恢复了往日的雄伟,还成为展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
社会参与,共筑文化家园
泉州深知,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体市民的共同使命。近年来,泉州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据统计,全市已有万人以上的文旅志愿者、千人以上的文旅自媒体服务团、百名以上的文旅达人志愿巡察队,共同守护泉州、传播泉州。此外,泉州还积极探索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鼓励将历史建筑用于文化展示、社区服务、文化消费等公共用途,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文旅融合,让古建“活”起来
泉州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泉州创新性地开发了“世遗文物游”“活态文物游”等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古建筑的魅力。同时,泉州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让古建筑“活”起来。据统计,2023年泉州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192.6万人次,同比增长26.3%,旅游总收入达288.52亿元,同比增长44.7%。
泉州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何以中国·向海泉州”、民俗踩街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泉州接待外地游客1149万人次,同比增长61.7%。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泉州智慧”。未来,泉州将继续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创新保护方式,让这些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泉州正朝着“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