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工程创新管理模式,83.67%植被恢复率成绿色标杆
滇中引水工程创新管理模式,83.67%植被恢复率成绿色标杆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全长664公里,其中隧洞长度达612公里,占总长九成以上,具备多项世界之最,如最长的隧洞输水线路和最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建成后将惠及云南6州市35个县市区1100多万人,年均引水量达34亿立方米,极大缓解滇中地区用水矛盾,改善河道生态及水环境,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措施
滇中引水工程建设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力打造水土保持绿色典范工程。截至目前,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措施已按时间节点全面落实,弃渣场林草植被恢复率达83.67%,高于同类工程的平均水平。
工程建设中,我省全面推进绿美典范工程创建。制定了滇中引水工程《创建生态文明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创建绿色典范工程工作方案》,成立创建绿色典范工程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创建绿色典范工程责任书》,将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成为绿色典范工程。出台《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办法(试行)》等14个管理制度办法,建立施工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互补的“双监理”管理模式,探索推行“弃渣场场长制”,形成了一套从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巡查检查到奖惩考核闭合的制度体系,确保了滇中引水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深入开展绿色样板工程评选工作,建成了丽江四华道班等14个弃渣场使用示范工程、楚雄伍庄1号支洞口工区等11个表土保护示范工程、丽江智慧信息管理中心等18个特色工区。
绿色设计
滇中引水工程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通过绿色设计实现弃渣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深入论证弃渣场设置合理性以及合并设置可行性,合并、取消原设计的10个弃渣场,减少占地面积60.02公顷,实现扰动面积最小化。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弃渣资源化利用潜力评估,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弃渣综合利用,累计弃渣利用量达726万立方米,其中170万立方米弃渣作为基础材料支持乡村振兴等公益项目建设。
工程建设与原生环境、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当地民居景观特色相协调,融入滇文化和沿线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大理海东退水口主题公园,带动建设丽江石鼓水源点、红河异龙湖分水口等水生态景观示范工程。结合海拔、地形、土壤质地条件,开展生态修复优化研究,编制《滇中引水工程弃渣场植被恢复方案》,提出的植被恢复优势种筛选及配置模式,在弃渣场植被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初显成效。
智慧化管理
滇中引水工程严格绿色施工管理。参建各方坚持“三最”(最大限度保护、最小限度破坏、最强力度修复)、“三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原则,对所有弃渣场等水土保持重要防护对象定期体检。对3级及以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危害的4级及以下弃渣场全面开展安全监测,通过一体化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督弃渣场规范堆渣过程,利用无人机遥感全方位监测弃渣场堆渣进度、扰动面积、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及效果,使用高精度全站仪、测斜仪、电测水位计等监测弃渣场变形程度和渣体排水状况,进而评估弃渣场稳定性并提出防治对策措施,提升弃渣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通过开发“智慧滇中引水”水土保持管理功能模块,形成了弃渣场跟踪管理“一张图”,及时掌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运行效果。积极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弃渣场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在丽江段四华道班弃渣场安装了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渣体沉降、表面水平位移、渣体内部水压、渣体内部位移等数据,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输出,对弃渣场安全稳定情况进行评估和预警,工程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成效与经验
滇中引水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2月下旬,工程累计完成概算投资881.3亿元,占总投资的约95%。具体进展如下:
- 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17.2亿元(占86.9%),输水工程开挖607.9公里(占91.6%),全线58条隧洞已贯通41条,除香炉山隧洞外,其余工程预计于2026年完工。
- 二期配套工程:完成投资164.1亿元(占49.9%),隧洞开挖88.9公里(占65.8%),管道安装605.1公里(占49.5%)。
- 关键控制性工程——香炉山隧洞:全长63.1公里,已完成掘进37.3公里,每月掘进效率从322米提升至475米。
滇中引水工程的生态保护经验对其他水利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绿色设计理念,工程不仅实现了环境影响最小化,还提升了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其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滇中引水工程作为绿色典范,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大型水利工程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随着工程的稳步推进,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日益显现,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