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后牙齿保养,这些误区你还在犯吗?
洗牙后牙齿保养,这些误区你还在犯吗?
洗牙后的日常护理对于保持牙齿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很多人对洗牙后的护理存在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可能会影响牙齿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澄清这些误区。
误区一:洗牙后牙齿敏感是洗牙导致的
洗牙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牙齿敏感,但这并不是洗牙本身造成的。洗牙只是清除了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牙菌斑,这些物质原本覆盖在牙齿表面,起到了一定的“屏障”作用。当它们被清除后,牙齿表面(尤其是牙颈部)的牙本质可能会暴露出来。牙本质上有许多细小的牙本质小管,这些管腔可以将受到温度、酸性物质等刺激传导至神经末梢,从而导致牙齿敏感。
这种敏感通常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使用抗敏感牙膏来缓解。抗敏感牙膏含有封闭牙本质小管的成分,如氟化物和硝酸钾,能够有效减少敏感症状。建议患者在洗牙后连续使用数周,逐渐缓解不适。同时,在敏感期间,应避免摄入过冷、过热或酸性强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剧敏感反应。
误区二:洗牙会让牙缝变大
有人认为洗牙后牙缝变大了,吃东西更容易塞牙了。实际上,牙缝变大并不是洗牙造成的,而是因为牙缝间的牙结石被洗掉了。
在正常情况下,牙龈乳头是充实的,当结石压迫后牙龈乳头萎缩,结石堆积把缝隙封闭,结石去掉之后原有的缝隙就出来了。所以并不是洗牙导致牙缝隙变大,而是缝隙一直在那,只是被结石填满你感觉不到而已。
误区三:洗牙会损伤牙釉质
牙釉质俗称“珐琅质”,位于牙冠表面,是一种半透明高度钙化的硬组织,含96%的无机盐,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其硬度相当于石英石,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它和其余两种硬组织(牙本质、牙骨质)和一种软组织——牙髓,一起组成牙齿。牙釉质作为牙齿最外层的组织,可以有效阻止外界对牙齿的损伤,起到保护牙本质的作用。
为了验证洗牙是否会对牙釉质造成损伤,专家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专家手动操作超声洁牙仪,眼睛对着显微镜镜头,手拿洁牙仪探头开始在牙冠表面以点触的方式进行清洗。在清洗过程中,不时出现有些刺耳的“滋滋”声。专家解释说,这是声波震动的声音,“虽然是通过声波震动,但也要通过金属探头才能传导出来,同时有水流进行清洗。”
实验结果显示,被洗过的牙齿牙冠白了一些。专家分析,这颗洁过牙的牙齿,牙冠部分的牙釉质仍然非常平滑没有凹陷,跟正常牙齿没有什么差别。专家表示,在专业操作下,洁牙仪的探头停留在牙齿表面的力量只有十几克,相当于是点触的力量。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平时做实验必须要用钻石刀或者钨钢刀才能切开它。如果操作得当,洗牙的力量不足以让牙釉质被破坏。
正确的洗牙后护理方法
- 饮食注意:避免过硬、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减少对敏感牙齿的刺激。
- 正确刷牙:每天至少早晚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彻底清洁牙齿,每次3分钟以上。采用巴氏刷牙法,轻柔清理牙齿和牙龈交界处。
- 使用牙线与漱口水:每日用牙线清理牙缝,并配合非酒精含氟漱口水消炎杀菌。
- 定期检查与洁牙: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专业洗牙,及时清除牙菌斑和牙石,预防口腔疾病。
- 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深色饮料摄入,防止牙齿染色并维护整体健康。
通过坚持这些日常护理习惯和定期的专业检查,可以有效保持牙齿健康,延长洗牙效果,同时降低患牙周病等口腔问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