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私塾冲突到长沙合影:毛泽东与父亲的亲情之路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9: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私塾冲突到长沙合影:毛泽东与父亲的亲情之路

毛泽东与其父亲毛顺生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矛盾与理解的亲情故事。从毛泽东在私塾学习时的叛逆,到母亲去世后父子关系的缓和,再到毛泽东父亲50大寿时的唯一一张合影,这段历史见证了伟人成长背后的家国情怀。

“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能记得几笔账,写得上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这是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在把毛主席送去私塾中学习时对私塾老师所讲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毛顺生对儿子日后的成就并无什么奢望,他只简单的希望日后的毛主席不要像自己一样成了个没文化的人。

但让毛顺生没想到的是,当儿子被送去学堂读了书后,自己再教训他时儿子居然会引经据典的来反对他,对于这种情况毛顺生起初十分生气,直到后来经过“谈判”,父子两人之间的争执才少了许多。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毛顺生跟自己儿子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但两人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近,尤其是在毛主席的母亲去世之后,父子两人相聚时再无争吵,有的只是互相理解。

毛主席在母亲逝世后为了让父亲早日走出悲痛的情绪,便带着父亲一同来到了长沙,恰逢当年是毛顺生的50大寿,毛主席借此机会准备了一场酒席,并邀请了几位挚友来为父亲祝寿。

当然为父亲祝寿的人自然也少不了自己的弟弟毛泽覃,在酒席结束后为了促进一家人的感情,毛主席特意带父亲和弟弟去照相馆照了相,这张相片也成了毛主席跟弟弟与父亲的唯一一张合照。

未来当毛主席再看到这张照片时,看到照片上的父亲正襟危坐的模样,总会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同父亲“做斗争”的经历,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还常会勾起毛主席心中对母亲的思念。

靠自身脱离贫困,将儿子送去学习

毛顺生之所以想让儿子毛主席去私塾念书,其实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毛顺生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但这种人往往会在行事时吃亏,很快毛顺生的父亲便因为家境窘迫的原因,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了别人。

虽然毛顺生父亲的这种办法能解决的了一时之急,但在这段时间过去后失去了田地的他们将会面临更大的绝境,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毛顺生的父亲能稍有变通,例如将田地转租出去,便能在不失去田地的情况下将一家人养活。

但毛顺生的父亲没能想到这种办法,那最终的结果是只能让一家人陷入到更贫困的情况中去,眼看着家庭情况在一天天的变差,17岁的毛顺生也试图为家里做出些什么事情,想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可此时的毛顺生还不善于当家理事,经过尝试之后毛顺生没能将家里的困境扭转过来,为了还清家中的负债,毛顺生不得不离开家乡参加了湘军当了兵,在这段时间里毛顺生不仅积攒了一些钱,还涨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自己的眼界,这段经历帮助他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当了几年兵后毛顺生便回到了家中,此时毛顺生手中的钱不仅能够将父亲之前卖出去的赎回来,而且还能在多买一些田地,靠着这几十亩田地毛顺生通过自己的经营手段成功将几百元的家产增长到两三千元,这在当地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富贵人家了。

在毛顺生的生意做的越来越大时候,他的儿子也都在一天天的长大,毛主席虽然是家中所生的第三个孩子,但因为前面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因此毛主席成了家中的长子。

在毛主席出生后,他的母亲文七妹为保佑毛主席能够平安长大,特意带着年幼的毛主席来到娘家生活,也正因此毛主席的童年生活是在自己外公外婆家度过的,直到9岁的时候毛主席这才回到韶山冲并在那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毛顺生之所以这么支持儿子读书,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吃了文化浅薄的亏,虽然毛顺生在返乡之后把家产搞得越来越大,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没什么文化的原因,导致毛顺生在一场占理的事情中被对方有文化的人引经据典,硬是把无理讲出了几分理,还让毛顺生因此败诉。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毛顺生的妻子文七妹的娘家是书香门第,两方面的影响下使得毛顺生开始看中读书这件事情,于是毛顺生便在儿子该上学那年便将他送去了私塾读书,希望他未来不要像自己一样成了个没文化的人。

进行学习后,父子常争吵

毛顺生送儿子去学校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在之后能够帮助自己,为家族争口气并撑起家庭的门面,可让毛顺生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和自己同样有着倔脾气的儿子,在学习之后的毛主席只要跟父亲产生矛盾,便会像法院案一事一样,使用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进行顶撞。

毛顺生在家中多表现出强势的态度,尤其是对待妻子和儿子的问题上,很多时候毛顺生只想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丝毫不看重妻子和儿子的看法,毛顺生的妻子文七妹是个慈祥的人,因此面对毛顺生的决断她通常不会说什么。

可接受过教育的毛主席却不想一味的听从父亲的话,只要双方有争执存在,那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年轻的毛主席都会跟自己的父亲进行一场争执,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争执发生在毛主席13岁左右的时间。

那天毛顺生请了不少人来到家中,在有外人的情况下两人针锋相对的情绪也没有丝毫改变,在数名外人都在的情况下毛顺生跟毛主席都不愿意退让,直到毛顺生突然在众人面前说毛主席懒惰无用,这种话一出立马就搅乱了毛主席的心境。

本来毛主席还想引经据典跟父亲展开辩论的,但当他看到父亲为了诋毁自己甚至不惜说谎时,毛主席内心先是被震惊充满,因为毛主席自9岁那年便开始帮助家里干事了,可以说年轻时候的毛主席跟懒惰两字丝毫扯不上关系。

当震惊的情绪过去后,紧跟着就是愤怒的情绪充满了毛主席全身,父亲在众人面前诋毁自己的情况令他感到无比愤怒,于是毛主席也不再跟父亲辩论下去了,而是直接冲出了家中往家附近的池塘边上走去。

等毛主席愤然离去后第一个行动起来的是他的母亲,因为毛主席心情悲愤的缘故,所以脚下的步伐也快了许多,文七妹一时间无法追上便在毛主席身后呼喊,试图劝他回去,但毛主席在听闻后丝毫没有反应,继续向池塘边走去。

就在毛主席即将抵达池塘边的时候,毛顺生也从家里追赶了出来,看着儿子越走越远的身影毛顺生非但没有担心,还在后面追赶时继续对毛主席进行辱骂,同时以命令的口吻让他回家去。

本来毛主席心里就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当他看到父亲毛顺生非但没有停止自己的攻击性,还在继续辱骂他时,毛主席心中的怒火更是压制不住了,于是接下来毛主席便径直走到了池塘边,当毛顺生走到一定距离之后毛主席便开口威胁道:“你再往前走一点,我就跳下去了!”

一直紧跟着儿子的文七妹听到这样的话后当场对丈夫毛顺生进行了指责,哭着质问他为何要为何这么对儿子,还对毛顺生讲如果儿子没了,她也就不活了。

走到这一步后毛主席跟毛顺生的内心都被纠结的情绪所占据了,因为两人都不想将事情闹成僵局,但又都不想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解决的唯一手段就只剩下“谈判”了。

毛顺生和毛主席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以此来达到结束这场“内战”的目的,毛顺生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让身为儿子的毛主席给他赔不是并磕头赔礼,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经书上说‘父慈子孝’,由此可见‘父慈’在前,‘子孝’在后,如果父不慈那又怎能要求儿子孝顺呢?这次如果你答应不打我的话,我可以屈一膝下跪,当做给你的赔礼。”

虽然看上去毛主席提出的要求还是将他放在了较低的位置,但我们要知道以前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毛顺生不大揍一场是决不罢休的,这次毛顺生能够答应不动手,就已经令毛主席十分意外了。

对于儿子的要求毛顺生虽然有些无奈,但想到之前因为自己打骂而导致儿子离家出走的情况,他也意识到靠拳脚无法解决问题,于是他不仅答应了儿子的条件,并且在回家之后毛主席感觉到父亲明显比之前变得更加温和了,这完全超出了毛主席的预料。

但不管怎么样,毛主席跟他父亲毛顺生之间就这么将父子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掉,同时在此之后毛主席还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从家乡走出去,为了理想到外地进行学习。

到外地学习,与父亲拍合影

16岁时的毛主席已经结束了在私塾内的学习,毛顺生这边没有想继续让毛主席继续读下去的意思,而毛主席没有去求自己的父亲让他将自己送去学校进行深造。

在脱离私塾的学习后毛主席将家乡族长毛鸿宾坑害百姓的行为抖露了出来,虽然毛顺生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胆子大,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毛主席居然会做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情毛顺生还能帮其压下来,不至于让他威胁道毛主席的生存,但若之后再有什么样的事情,那毛顺生是否能招架得住还是个未知数。

于是将毛主席送去小学进行读书就成了管制毛主席最好的办法了,虽然毛顺生起初没有这个打算,但在多名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毛顺生最终还是决定了将毛主席送去小学学习,在去上学之前毛顺生给了他14吊铜板,以当成毛主席的文具费和膳宿费。

虽然毛主席上的小学距离家中只有50里地,对于现在来说可能不算数么,但在当时50公里可是要走好久的,这次毛主席前去上小学,也算得上是出远门了。

在出门之前毛主席在父亲的账本中夹了这么一句话:“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主席想通过这句话来向父亲证明自己,让父亲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出一番大事业。

之后毛主席便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毛主席越走越远,同时所获得的成就也越来越高,但毛主席跟父母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远了。

毛主席母亲病重的那段时间,毛主席一方面要进行教书,另一方面还要组织爱国运动,虽然忙的团团转,但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陪伴母亲,也就是在那时文七妹在儿子的带领下来到了照相馆,照下来人生当中第一张同时也是最后一张的照片。

当文七妹在拍下照片后没多久病情恶化,没几天便逝世了,等毛主席接到消息并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已经入殓,毛主席在悲痛之下挥笔写下了感天动地的诗歌《祭母文》。

在母亲安葬一个月后,毛主席父亲和唐伯父一块来到了长沙,身为儿子的毛主席接待了他们,当时毛主席的弟弟也在长沙,于是四人便趁着毛主席邻近50大寿时一同前往照相馆照了相,可毛主席怎么也想不到,这次拍照也成了毛主席和弟弟跟父亲的最后一次拍照。

就在拍完照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毛顺生因积劳成疾患上了急性伤寒,经治疗无效病逝,毛主席在一年时间内便失去了两位至亲之人,父亲入葬时毛主席正带领湖南请愿团到京和组织平民通讯社,抽不出来时间回家奔丧,毛主席心中虽感伤痛,但也只能将其埋在心底。

自古忠孝两难全,这句话放在毛主席身上更能体现出来,在革命道路上毛主席付出了太多,他的精神将会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