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秘籍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秘籍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通过心理疏导、减轻疼痛的心理压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提高药物治疗的心理效应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康复。绍兴市人民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一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大多数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表明心理护理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问题的表现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易怒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据统计,约50%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易怒等,这些情绪容易使病情加重。
心理护理的方法
双心护理理念
“双心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强调既要关注心脏病理变化,又要重视心理变化。在双心护理的框架下,医护人员会为心血管病人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结合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确保运动计划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心血管功能。
具体护理方法
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病人认识到运动康复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病人的运动积极性和依从性。
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成因、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教育患者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如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
运动康复: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的基石。一些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放完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害怕运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事实上,对于病情稳定、心脏功能尚好的患者来说,适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打太极拳、跳广播操等,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而且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升。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动。同时,建立患者支持小组,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提供情感支持。
专业支持
在心理护理中,心理咨询师和多学科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咨询师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而多学科团队则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研究显示,心脏康复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脏康复应由心血管团队主导联合多学科开展,干预措施包括药物干预、运动干预、营养干预、精神心理干预及不良行为干预,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降低猝死或再梗死风险,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性、综合性医疗护理干预手段。
研究证据
多项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对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例如,一项研究探讨了心脏康复运动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渐进式心脏康复训练可以显著加强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提升运动耐量,促进心功能恢复,缓解负面情绪,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案例分享
以重庆康心医院收治的一名58岁男性患者为例。该患者在慢跑时出现胸痛不适,心前区压迫感及紧缩感,伴心悸,无大汗,自服速效救心丸及休息后症状部分缓解。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全段多处造影剂滞留明显,中段30%狭窄,前向血流 TIMI2-3级,病变比较轻微,患者担心运动再诱发心绞痛而暂停运动。康复医师接诊后首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身体评估,发现其心功能良好。结合患者的个人习惯,为其设计一套适合的低强度有氧运动方案。在运动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同时,充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成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重新开始科学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积极的生活状态。
心理护理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双心护理理念的实施,结合具体的心理护理方法和专业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对心理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护理方法被发现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