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每天认识一种植物——菟丝子(金丝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每天认识一种植物——菟丝子(金丝藤)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isenlin.cn/sf_FD87EF82F41148228E895DD2E84ABF45_209_44DC488F555.html

菟丝子,又称金丝藤,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寄生植物。它不仅在中国广泛分布,而且在伊朗、阿富汗等国也有发现。本文将详细介绍菟丝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其丰富的功能作用,特别是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别称

  • 豆寄生
  • 豆阎王
  • 无根草
  • 禅真
  • 黄丝
  • 黄丝藤
  • 金丝藤

形态特征

菟丝子茎径约1毫米,无叶,缺乏叶绿素,通过缠绕在宿主植物上并通过吸器穿透宿主表皮来吸取养分(菟丝子通过细长、缠绕的茎附着在宿主植物上,并在接触点形成吸器根,伸入宿主的组织内部,直接吸取养分和水分。)。花序侧生,花梗短,花萼杯状,花冠呈白色,壶形。果实是球形蒴果,由宿存花冠全包裹,并最终周裂以释放种子。种子通常有2到4个,卵圆形,淡褐色,表面粗糙。

生长环境

以种子繁殖,

菟丝子在中国的分布遍及东北、北方、西部、东部和南部等多个省份,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湿润的南方,以及高海拔地区。,伊朗、阿富汗等国亦有分布。
菟丝子喜好高温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栽培菟丝子首先要选寄主植物,常用的寄主植物包括大豆、胡麻、旱柳等。常见于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等环境。

功能作用

一、药用价值

药材来源:种子

肝经;肾经;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中药药方

  • 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菟丝子一斤(淘净,酒煮,捣成饼,焙干),附子(制)四两。共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鹊心书》菟丝子丸)
  • 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等分。为细末,以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或盐汤下。(《百一选方》)
  • 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 菟丝子(酒浸十日,水淘,焙干为末)二两,更入杜仲一两,蜜炙,捣。用薯蓣末,酒煮为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酒下五十丸。(《经验后方》固阳丹)
  • 治腰膝风冷,益颜色,明目:菟丝子一斗。酒浸良久,沥出曝干,又漫,令酒干为度,捣细罗为末。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日三。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钱服之。(《普济方》)
  • 治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干,捣罗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
  • 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局方》茯菟丸)
  • 治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菟丝子、五味子各一两,生地黄三两。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二钱,食前。(《鸡峰普济方》菟丝子煎)
  • 治痔下部痒痛如虫啮:菟丝子熬令黄黑,末,以鸡子黄和涂之。(《肘后方》)
  • 消渴不止。用菟丝子煎汁随意饮服,以止为度。
  • 治白癜风 菟丝子9g。浸入95%乙醇60g内,2~3d后取汁,外涂,每日2~3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 腰膝疼痛(顽麻无力)。用菟丝子(洗过)一两、牛膝二两,酒泡过,取出晾干,研为末,将原酒煮糊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 治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心下烦热,怔忡不安,或口干生疮,目赤头晕,小便赤浊,五心烦热,多渴引饮,及精虚血少,不受峻补者 菟丝子(淘,酒蒸,擂)二两,麦冬(去心)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盐汤送下;熟水亦得。(《医方类聚》引《济 生续方》心肾丸)
  • 治消渴,遗精,白浊 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干,别取末)十两,白茯苓、干莲肉(莲子)各三两,五味子(酒浸,别为末)七两。上为末,别碾干山药末六两,将所浸酒余者,沫酒煮糊,搜和得所,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米汤下。(《三因方》玄菟丹)
  • 治关节炎 菟丝子6g,鸡蛋壳9g,牛骨粉15g。研面,每服6g,每日3次。(《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 治面上粉刺 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31~32方出自《肘后方》)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炒研调敷。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