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电子科大联手攻克癌症新技术
中山大学&电子科大联手攻克癌症新技术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蓬课题组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发表重要综述,系统阐述了活性氧(ROS)在癌症治疗中的复杂角色及最新研究进展。与此同时,电子科技大学张坤等人在Nano-Micro Letters上发表综述,全面介绍了工程化癌症纳米疫苗的最新研究动态。这两项研究代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沿突破,为未来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ROS调控:从“双刃剑”到精准治疗
活性氧(ROS)是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含氧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在癌症治疗中,ROS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堪称一把“双刃剑”:低浓度的ROS可能促进肿瘤生长,而高浓度的ROS则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
黄蓬课题组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他们发现,通过精准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ROS水平,可以有效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具体来说,研究团队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 ROS生成疗法:利用光动力疗法、声动力疗法等手段,在肿瘤部位产生高浓度ROS,直接杀死癌细胞。
- ROS清除疗法:对于依赖高ROS水平生存的癌细胞,可以通过清除ROS来抑制其生长。
- ROS调控疗法:通过调节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如Nrf2信号通路,来改变ROS水平,从而影响癌细胞的命运。
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化疗和放疗虽然有效,但副作用较大,而通过精准调控ROS水平,可以实现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效果。目前,基于ROS调控的癌症治疗方法正在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工程化癌症纳米疫苗:精准医疗的新突破
在免疫疗法领域,工程化癌症纳米疫苗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电子科技大学张坤等人在Nano-Micro Letters上发表的综述文章,全面介绍了这一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
癌症纳米疫苗是将肿瘤抗原和免疫佐剂封装在纳米载体中,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递送到体内,从而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与传统疫苗相比,纳米疫苗具有以下优势:
- 精准递送:纳米载体可以跨越生物屏障,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目标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可控释放:通过设计纳米颗粒的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位置,实现长效治疗。
- 增强免疫反应:纳米载体可以同时携带多种抗原和佐剂,激发更强的免疫应答。
张坤团队的综述文章还讨论了癌症纳米疫苗面临的挑战,如如何进一步提高递送效率、如何避免免疫耐受等。尽管如此,工程化癌症纳米疫苗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创新引领未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中山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两项研究,分别从化学动力学和免疫疗法两个角度,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强调了精准医疗的重要性。
黄蓬课题组的ROS调控策略,通过精准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ROS水平,实现了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而张坤团队的癌症纳米疫苗,则通过精准递送技术,提高了免疫疗法的效果。这些创新性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沿探索,也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癌症治疗将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而中山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