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春哈尔滨工业遗址,感受历史韵味
探访长春哈尔滨工业遗址,感受历史韵味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中国工业的摇篮,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昔日的工厂、车间已不再生产,但它们并未被遗忘。在长春和哈尔滨,一些工业遗址经过改造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长春:工业记忆的创意重生
长春,这座被誉为“汽车城”的城市,曾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老工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的故事并未结束。
长拖1958文创园:从工业重地到文艺新地标
始建于1958年的长春拖拉机厂,曾是中国最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累计生产拖拉机85万多台,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历史名片。如今,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工厂,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集商业、文化、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长拖1958文创园。
走进文创园,42万平方米的园区内,红砖墙、旧厂房、老设备,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而现代化的餐饮、书店、博物馆、儿童娱乐、综合球馆等业态的融入,又让这里充满了时尚与活力。文创园内,一个红色巨型购物袋里“流淌”出一片橙黄色的花海,吸引不少年轻人打卡拍照,正呼应了购物袋上“青春向北”的标语。
“暑期以来,长拖1958以‘展、演、秀’为主题,打造历时2个月的文化艺术节,累计吸引20余万游客到访。”长拖1958文创园总经理郝明旺说。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净水厂里的文艺范儿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前身是长春市第一净水厂,始建于1932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园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业时期的原有风貌,108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机械设备,经过艺术加工,点缀在园区内。这些供养过城市水源的老旧零件,正以新的形式陪伴着人们,感受着时间的流逝,讲述着城市的故事。
园内一座绿门绿窗的二层小楼,是电视剧《人世间》中“吉膳堂饭庄”的取景地。讲解员宁昕雨介绍,园区正在把员工食堂按照剧中场景还原,开放以后将会售卖《人世间》同款菜系。
哈尔滨:工业遗址的文艺复兴
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在工业遗址改造方面同样走在前列。
西城红场:包豪斯风格的时尚地标
西城红场的原址为哈尔滨机联机械厂,闻名全国的“蚂蚁啃骨头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原工业遗址留存4幢包豪斯风格的老厂房,是哈尔滨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夜晚的西城红场灯火璀璨,充满科幻感,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哈药六厂:东方卢浮宫的文艺复兴
哈药六厂版画博物馆建于2005年12月,建筑以法国巴黎卢浮宫为原型,集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等建筑风格于一身。博物馆分为六层,共有10个展厅,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功能涵盖展览、陈列、典藏、创作、学术研究、艺术交流、文化休闲等多个方面。
自2024年1月开放以来,哈药六厂已接待约90万人次游客。为了提升游客体验,集团在厂区内增设了餐饮区,修复了洗手间,完善了配套设施。在这座充满文艺气息的大楼里,一楼走廊开设了不少商铺,亚冬会特许经营店也入驻其中。许多游客在参观完后,都会在药店停留,选购哈药的产品。
工业遗址改造: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双赢
工业遗址的改造,不仅仅是对旧建筑的翻新,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些改造项目,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完美结合,既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长春的长拖1958文创园和水文化生态园,哈尔滨的西城红场和哈药六厂,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们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工业遗址的改造并非一帆风顺。资金投入、运营管理、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利用将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长春和哈尔滨的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工业遗址焕发新生,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