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隐私保护指南出炉,家长必看!
儿童智能手表隐私保护指南出炉,家长必看!
近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爱加密等企业共同编写的《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旨在加强儿童智能手表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出了五大特殊要求,涵盖个人信息处理、监护人控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全等多个方面。家长们务必了解这些规定,以确保孩子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不受侵害。
为什么需要这份指南?
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已成为不少学生的潮流单品。数据显示,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大约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拥有智能手表,在城市中,儿童智能手表佩戴率更是超过50%。儿童智能手表的普及率约为30%,每3个儿童中就有1个佩戴。然而,市场也存在一些乱象,如社交娱乐功能导致“手机化”严重、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等问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
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日益丰富:拍照、美颜、加好友发朋友圈⋯⋯最初主打“安全”的儿童智能手表,如今“拼”起了功能,手表与手机的边界日渐模糊。我们不由得开始思考,手机端常见个人信息问题是否会衍生至手表?如今的儿童智能手表还安全吗?
为进一步确定儿童智能手表安全情况,爱加密抽检622款儿童智能手表、学习平板电脑类App,其中284款App在个人信息领域违规,违规率约45%!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是核心违规类型!
622款App中近70款App存在明文传输现象!大量用户个人数据毫不设防,以明文形式传输,极易被不法分子截获并实施电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抽检App中近80%未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儿童隐私政策数量,近20%App不仅没有隐私政策,还获取了位置/电话/拍照权限! 我们无法确定App在获取未成年人位置/电话/拍照等权限后是否有保护措施、如何利用此类敏感信息!
对未成年人以及家庭而言,此类App让儿童手表变成了个人信息的泄水口,海量个人信息从儿童手表App中流入无法监控的幽暗海洋!
《指南》提出了哪些特殊要求?
监护人控制功能:主要是控制开关机、定位、信息推送、存储访问、摄像头访问、麦克风访问、传感器访问、NFC访问、应用下载安装、社交、位置共享、购物和支付、远程控制等等,具体有强制的监护人身份验证、使用控制功能前需验证监护人身份等。《指南》成功将该功能从法规落实至标准中进一步细化,可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避免误下载、使用不良软件,或能降低儿童在监护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大额充值、购物情况的概率,并能通过对具体功能的管控保护未成年人个私信息安全。
行踪监控功能:主要是用于监护人实时追踪儿童位置及相关的功能,
成长陪伴功能:主要是支持监护人代替儿童注册账号的机制、成长陪伴相关的虚拟角色,增加成长幸福感
内容引导功能:主要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涉黄、涉恐等)
网络欺凌防范:主要是设置便利儿童或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如提供儿童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等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防范儿童自行关闭一键欺凌防护功能。
市场现状与安全隐患
儿童智能手表作为智能手表三大细分市场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功能从最初的简单定位、通话升级到集精准定位、拍照、支付、健康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表出货量达910万台,同比增长54.1%,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同时,儿童智能手表的普及率约为30%,每3个儿童中就有1个佩戴。
然而,随着功能的丰富,儿童智能手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社交功能分散学习注意力、内置游戏诱导消费、隐私泄露风险等。文章呼吁关注儿童智能手表的“手机化”趋势带来的安全隐忧。
如何确保儿童智能手表的安全使用?
选择正规品牌:购买时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查看产品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开启监护人控制功能:利用手表的监护人控制功能,限制不必要的功能使用,如社交、游戏等。
定期检查软件更新:确保手表系统和应用程序保持最新状态,及时修复安全漏洞。
教育孩子保护隐私:教导孩子不要随意分享个人信息,包括位置、照片等敏感数据。
关注使用时长:合理安排孩子使用手表的时间,避免过度沉迷。
及时反馈问题:如果发现手表存在安全问题或隐私泄露风险,及时向厂商反馈并寻求解决方案。
儿童智能手表的普及为家长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的发布,为家长和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让儿童智能手表成为守护孩子安全的“神器”,而非潜在的风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