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廷如何瓦解岳家军?
南宋朝廷如何瓦解岳家军?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含冤而死,其麾下的岳家军也随之被朝廷分化瓦解。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南宋朝廷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欲望,也展现了重文轻武政策下的政治生态。
岳家军的辉煌与终结
岳家军是南宋最精锐的部队,由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游奕军、水军十二支大军组成。在岳飞的统帅下,岳家军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成为南宋抗金的中流砥柱。
绍兴四年(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率师北伐,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差一点直捣黄龙府。然而,就在岳飞准备乘胜追击之际,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催他班师回朝,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最终,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年仅39岁。
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南宋朝廷的重文轻武政策,是岳家军被瓦解的重要背景。这种政策始于北宋初期,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控制了武将势力,此后历代皇帝延续了这一传统。重文轻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避免了武将专权的隐患,但同时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南宋在面对外敌时屡屡处于劣势。
在南宋初年,以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为代表的“中兴四名将”曾为抗金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岳飞的冤死,南宋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宋高宗和秦桧等人担心武将势力壮大威胁皇权,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军队实力,岳家军自然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秦桧的分化瓦解手段
秦桧作为宰相,深得宋高宗信任,他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瓦解岳家军:
制造冤狱: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同时牵连其部将。前军统制张宪、中军统制王贵等将领被逼参与诬告,进一步削弱了岳家军的凝聚力。
拉拢将领:秦桧通过威逼利诱,成功分化岳家军内部。右军统制庞荣、游奕军统制姚政等人为了自保,不惜背叛岳飞。这些将领或被调离原职,或被授予虚衔,失去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
解散精锐部队:岳家军中最精锐的背嵬军被编入禁军,其他部队则被裁减、撤并。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岳家军的战斗力,也消除了潜在的威胁。
打击岳飞家属:岳飞的五子一女中,长子岳云与岳飞一同被处决,次子岳雷被流放岭南后含恨而死,三子岳霖、四子岳震、五子岳霭年幼,与母亲李娃一同被流放。这种株连九族的做法,彻底断绝了岳家军复兴的可能。
岳家军的结局
在朝廷的刻意瓦解下,岳家军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部分将领如王贵、董先、李道等人虽未被处决,但或被调离,或被授予虚衔,失去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岳家军的精锐部队或被编入禁军,或被裁减、撤并,最终消失无形。
岳家军的瓦解,不仅标志着南宋抗金力量的重大损失,也反映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重文轻武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但过度的抑制武将,也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南宋在面对外敌时屡屡处于劣势。岳家军的悲剧,不仅是岳飞个人的悲剧,也是南宋王朝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