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绞杀战”揭秘
朝鲜战争中的“绞杀战”揭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迅速改变战场态势,将联合国军推回三八线附近。为扭转局面并迫使中国让步,美军决定利用其空中优势发起“空中绞杀战”,重点破坏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系统。
美军的战术
从1951年8月起,美军集中力量攻击朝鲜北部的铁路、公路及桥梁等关键交通设施,试图彻底摧毁志愿军的物资运输能力。远东空军几乎动用全部战斗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甚至航母舰载机也参与其中,展现出强大的空中火力。
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发动“绞杀战”,在横穿朝鲜半岛的“蜂腰”设置阻滞地带,连一台车、一个人、一缕炊烟都不放过,并大量使用定时弹、照明弹、凝固汽油弹、四爪钉、蝴蝶弹等,可谓“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整个战争,美军共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枚,在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即落弹一枚,累计破坏桥梁1607座次,隧道89座次。
志愿军的应对
尽管装备落后,志愿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 抢修与伪装:铁道兵部队采用夜间修复、活动桥梁等方法,同时设置假目标迷惑敌机,确保交通线的持续运作。
- 防空作战:高射炮兵和地面部队密切配合,击落大量敌机,显著降低轰炸效率。
- 灵活机动:运输部队通过夜间行车、分散运输等方式减少损失,并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以提高生存率。
志愿军车队为防美军飞机轰炸,都是白天隐蔽休息,夜晚开车行动。时任志愿军后勤部长周纯全针对防空,发明了公路“土雷达”,在公路沿线设置防空哨,每个哨位由5人左右组成,哨位间距2公里左右,一旦发现敌机,就用鸣枪报警方式,提醒运输司机安全隐蔽,这种方法极大地保护了物资和车辆。最多时,仅由志愿军后勤负责设置防空哨的运输线就达2800余公里,哨位1568个,使用兵力达11个团,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
为了增强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韧劲,志愿军必须冒着敌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在轰炸—修复—再轰炸—再修复的循环中赢得主动。志愿军共计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便线便桥128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通车铁路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志愿军甚至在有的桥旁修了几座便桥,炸了这座,那座照用。为避免敌机的轰炸,白天把工字钢梁路轨取下,晚上把钢梁路轨一架,军用列车立刻开足马力冲上前线。同时,“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等保障方法应运而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朝鲜铁路都是单轨,加上美机不断密集轰炸,许多铁路场站不能会车,我们就利用可通车的夜晚,让所有列车向同一方向行驶,每列车的间隔一般只有5分钟。这种办法收到惊人的效果,志愿军曾在一条单轨铁路上创造了一夜开往前线47列火车的纪录,相当于和平时期行车数的2.5倍,这叫“片面运输”。为突击抢运,志愿军将两组以上的列车联成一组,同时用二三个车头牵引这条远远超过一般列车长度的“巨龙”。这种办法可以发挥突击抢运的最大效果,这叫“合并运转”。针对夜里抢修起来的铁路桥承载能力差,经不起车头的重压,志愿军干脆在火车过江时将车头调到列车尾部,用车头顶着较轻的车厢过桥,桥对面再用另一个车头拉走,这叫“顶牛过江”。
志愿军就是通过创新这些保障方式,与敌展开后勤保障“拉锯”,最大限度保障了前线部队有饭吃、有衣穿、有子弹打、负伤后能及时获得药物治疗等。据相关资料显示,1951年7月,美军对铁路的轰炸次数是1月的5倍,志愿军铁路运输量相当于1月的2至3倍;1952年5月,美军轰炸次数是上年1月的63.5倍,志愿军铁路同期运输量是上年1月的2.67倍。也就是讲,美军炸弹投下得越多,志愿军铁路运输量增加得越快。
关键人物
彭德怀作为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所参加的战斗不计其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实力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彭元帅更是展现了超常的军事指挥水准。力克美军三名上将,连续拿下13颗将星,成就“军神”称号。
1950年8月,身为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奉叶剑英之命,赴北京汇报工作。9日,洪学智到了北京,前门火车站烈日炎炎,正当洪学智汗流浃背之时,邓华出现了…有人在大喊:“老哥!”洪学智仔细辨认,是邓华。他和邓华是老战友。 解放战争时期曾在一起工作,邓是军区司令员,洪是副司令员,在东北野战军时,洪是六纵司令员,邓是七纵司令员,经常在一起打配合,在一起开会。二人寒暄一阵后,洪学智这才问道:“你到车站是来接我的?”邓华神秘兮兮地说:“是呀,老哥,你来得好呀,来得非常及时呀!”洪学智一时摸不着头脑,问:“怎么了?”邓华说:“有很重要的事情, 一会儿林副主席要同你谈。”到了林彪家里,已经是中午,午饭已摆到了桌子上,米饭和几盘菜。吃饭时,林彪对洪学智说:“洪学智同志,东北边防工作需要你,已经确定了,你到东北去。”洪学智一开始是抵触的,因为叶帅那里他还没法交代,但是这是组织的命令,他当时是这样说的:“如果组织上觉得需要我,我就服从命令,可是叶参座交给我的任务怎么办?我是不是回去把这个任务交代 一下再去东北呢?”林彪没有答应,只是让他给叶帅打电话汇报,然后立马动身去东北。叶帅知道这件事后对洪学智说:“早知道,就不让你去北京汇报了。”就这样,洪学智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来得及带,就随邓华乘上了开赴东北的列车。几十年戎马,沙场百战、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无不证明这一点: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洪学智的一切。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之后,他们依仗着现代化的装备,各种强大的轻重火力,海军航母舰队、以及绝对的制空权,因此气焰十分嚣张。美国人很快就突破了三八线,并迅速占领了平壤。甚至,李承晚六师七团已窜到鸭绿江边的 楚山!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飞临朝鲜上空视察,竟扬言要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饮马鸭绿江!但麦克阿瑟做梦也没 想到“天兵天将”马上就要从天而降!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美国人的噩梦即将到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后,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之下,在彭德怀元帅的率领下,发动了五次战役,痛击了所谓的“联合国军”,把他们赶回了“三八线”附近。但是,我们的战士却是冒着严寒和饿肚子的风险在和美国人打仗。因为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非常困难,美国人对志愿军的后勤部补给线进行了疯狂的轰炸,他们发动了名为“空中封锁——绞杀战”的战役。
早在1944年3月,美英空军在意大利境内亚平宁半岛,以德军铁路补给系统为主要攻击目标,发动了一次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总共出动飞机5万架次,时间长达54天之久,德军最终粮弹两缺,被迫弃守“古斯塔夫防线”。 当时,这场空中封锁战役被称为“绞杀战”。联合国军想要“故技重施”,再次用空军的力量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当然,彭总当然不会让他们得逞。于是,“福将”洪学智再一次被点将,经过周恩来总理的考察,彭老总的推荐,洪学智被任命为志愿军后勤司令。彭总对洪学智说:“洪大个儿,敌人要把战争转到我们后方了。这是一场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你一定要千方百计打赢这场战役。”
因为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明白,建立一套完整的后勤补给部队的重要性。所以,这次不仅选出了后勤司令,还组建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并且命令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与后勤设施。凡过去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系统之各部队(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运输、铁道兵各部队、工程部队和 医院等),今后统归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建制、指挥。当了司令的洪学智,开始着手应对美军对“补给线”的破坏。其实,洪学智早就发现,自从志愿军打到三八线以后,由于交通战线的拉长,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的抢修恢复,从第四次战役开始,美军的飞机由1100架增加到了1700架,他们轰炸目标转向了对运输线的轰炸。而此时的朝鲜正经历着一次“天灾”,这年夏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洪灾,几乎天天下雨。而洪学智临危不乱,冷静部署着应对这“天灾人祸”。
第一:增强防空力量。洪学智增加了高炮部队的配备,特别是我空军积极参战后, 大显神威,我军后方运输不但没有中断,反而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而敌人却损失飞机1743架(击落575架),敌人已无力再对我进行“饱和轰炸”。第二:协调空军参战。1951年9月下旬,愿军空军入朝参战,他强烈呼吁志愿军空军全力以赴,最好能取得部分制空权,减轻高射炮部队压力,最后我空军果然不负众望!打击了美空军的嚣张气焰!第三:抢修主干铁路。美军不停的轰炸铁路线,我军不停的修复铁路线。志愿军铁道兵用最快的速度修复关键路段的铁路。他们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并且都能确保负责路段被炸后通车。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谋图阻断敌人的供应,然而他们仍然以难以置信的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结果与影响
经过近一年的较量,“空中绞杀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美军虽投入巨大资源,却未能实质性削弱志愿军的战斗力或迫使其屈服。相反,志愿军通过艰苦努力,成功维护了补给线的畅通,建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为后续谈判争取了主动权。
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暴露出美军过度依赖空中优势的局限性。它不仅是朝鲜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