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诊疗新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低钠血症诊疗新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低钠血症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其定义为血钠浓度低于135 mmol/L。据统计,低钠血症影响15%以上的住院患者,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2023年12月,我国首部《低钠血症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权威指导。本文将基于该共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全面解析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低钠血症的分类与病因
低钠血症的病因复杂多样,根据血浆渗透压调节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假性低钠血症:常见于高蛋白血症或高脂血症患者,由于血液中非水成分增加,导致血钠浓度被稀释。
渗透压调定点重置:见于某些疾病状态下,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
等渗性低钠血症:与高渗透性溶质的应用有关,如甘露醇使用后。
高渗性低钠血症:罕见,通常与高血糖等疾病相关。
低渗性低钠血症:最为常见,根据容量状态又可分为高容量性、等容量性和低容量性。
诊断流程与评估要点
低钠血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共识》推荐的诊断流程如下:
初步评估:判断病程(急性或慢性)、症状严重程度和容量状态。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钠、血浆渗透压、尿钠、尿渗透压等指标。
病因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低钠血症的具体类型和病因。
治疗建议与注意事项
低钠血症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
伴有严重症状的低钠血症
对于伴有严重症状(如癫痫发作、昏迷)的低钠血症,应立即开始诊断评估并紧急应用高渗盐水纠正。具体方案如下:
- 在20分钟内静脉输注3%氯化钠溶液150 ml。
- 20分钟后复测血钠浓度。
- 根据症状和血钠水平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无严重症状的急性低钠血症
- 处理重点在于寻找病因,而非单纯提高血钠水平。
- 及时停用可能导致低钠血症的液体和药物。
- 密切监测血钠变化,每4小时复测一次。
慢性低钠血症
- 原则上采用对因治疗,避免过度纠正。
- 根据容量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补充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
- 等容量或高容量性低钠血症:限制液体摄入,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低钠血症的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如托伐普坦)在治疗SIADH相关低钠血症中显示出良好效果。此外,尿素作为一种渗透性利尿剂,也被用于治疗难治性低钠血症。
临床案例分析
以一个21岁女性患者为例,她因“间断腹痛、恶心、呕吐2年,加重伴抽搐5天”入院。入院时血钠仅为110 mmol/L,伴有意识不清等症状。经诊断为“不全肠梗阻和低钠血症”,并给予相应治疗。该病例提示我们,低钠血症可能与其他疾病并存,需要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
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扎实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低钠血症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的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正确识别和处理低钠血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