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最新进展:铺轨工程全面启动,穿江隧道顺利贯通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最新进展:铺轨工程全面启动,穿江隧道顺利贯通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建设传来重大进展!12月15日,随着首块预制轨道板顺利起吊上桥,27号线正式开启铺轨工作。这条全长56公里的城轨快线,贯穿璧山、沙坪坝、渝中、南岸、巴南等7个区,串联起三大交通枢纽——沙坪坝站、重庆站、重庆东站,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建成后运行时间将控制在1小时内。
铺轨工程全面启动,智能化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为确保铺轨工作顺利推进,项目团队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例如,建立“BIM智慧+数字化”轨行区调度中心,实现现场可视化施工,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引入新能源轮胎式设备组合,提高铺轨工效;使用移动式钢轨中频正火车,提升焊接质量;开发轨道智能平板车防溜系统,保障作业安全;应用无砟轨道智能精调车,精准把控轨道平顺度。
穿江隧道精准贯通,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11月25日,27号线穿江隧道全段精准贯通,标志着长江上游轨道穿江第一隧、重庆轨道交通首座穿江隧道实现贯通。穿江隧道位于重庆站-南滨路站区间,区间隧道长3212米,其中穿江段长约1269米,串联起重庆渝中区、南岸区,两岸高楼林立,岸滩高差大,河滩狭窄,隧道穿越江底,相较于常规的隧道开挖,施工难度更大。
穿江隧道作为27号线的重要控制性节点,施工中先后攻克了超深竖井安全始发、江底深槽破碎带、裂隙水发育、高水压密封掘进等技术难题,填补了长江上游穿江隧道在该领域的空白。
创新技术引领,打造智能化轨道交通
项目团队量身定做了“渝江号”智能双模盾构机。该盾构机开挖直径φ8.83米,总长135米,总重1350吨,在国内在建的轨道交通盾构机中属于巨型的“钢铁穿山甲”。这个“钢铁穿山甲”很智能,具备“一键切换”功能,可迅速实现泥水盾构与土压盾构的模式转换。在穿越江底破碎带时,盾构机就遇到直径约60公分的大粒径孤石,堵塞了排浆管道。这时,“钢铁穿山甲”切换到土压模式,破碎孤石后,经过螺旋机排出,继续挖掘前进。这也是长江上游首次采用“双模智能化盾构”修建的轨道交通水下隧道工程。
此外,项目创新性搭载了便携式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通过接收盾构机刀盘破岩产生的震动信号实现对前方地层的预报,及时调整掘进速度、纠偏盾构姿态;智能化仓压预警系统快速调整泥水仓压与江底水压的平衡。
绿色施工,打造生态友好工程
在隧道盾构施工过程中,重庆铁路集团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迭代升级,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落地应用,依托智慧化、数字化盾构管理系统,能够围绕盾构施工风险、进度、工效等核心管控要素,打造了数字现场、风险智能预警、施工过程管控、进度效益管控四大功能模块。
其中,针对穿江隧道高水压突水、岩层破碎、管片上浮等风险,平台构建了风险智能预警模块,能够对地质、环境、施工、设备等各类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并短信推送,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管控,确保及时发现与处置各类风险隐患。
27号线穿江隧道的施工场地临近长江,建设中也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在重庆率先投入两套新型环保泥水分离设备,实现了盾构废渣资源化利用、管道输送废水循环利用。
建设进展顺利,助力城市交通发展
目前,27号线整体建设进展顺利。除重庆站、惠民站外,全线13座车站、13段区间已进入主体工程施工。其中,10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完成,附属结构完成66%。控制性工程方面,缙云山隧道、过江隧道已贯通,中梁山隧道完成78%,铜锣山隧道完成70%。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的建设,不仅将有效促进沿线区域快速联通,提升市民出行便捷性,还将为重庆市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格局注入新的动力。随着铺轨工程的启动,这条备受期待的城轨快线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