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百年沧桑见证中俄建筑艺术瑰宝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百年沧桑见证中俄建筑艺术瑰宝
哈尔滨大学附近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宗教场所。始建于1907年,这座教堂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成为了城市一张独特的名片。其俄罗斯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金碧辉煌的内部装饰和神秘气息,使它成为哈尔滨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还是喜爱建筑艺术的朋友,都不妨来此一探究竟,感受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与哈尔滨大学相距不远。教堂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游客可从哈尔滨市乘1、2、13、15、64、66、113路等公交车,到哈一百或时装大厦下车即可到达教堂。
历史背景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建筑特色
圣索菲亚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布局,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教堂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教堂巨型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形式,主穹顶的顶部距地面高48.55米,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形成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小篷顶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十六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子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条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渡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
现状与功能
1996年11月20日,圣索菲亚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0月20日,圣索菲亚教堂入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名录。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各立面的最突出点为基点,向四周各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76米至地段街东侧路边石,向南外延27米至透笼街南侧路边石,向西外延68.1米至兆麟街西侧路边石,向北外延141米至石头道街北侧路边石。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使用。门票价格15元,开放时间:每周一闭馆,上午参观时间9:00-1130,下午音乐会13:00/15:30/18:30,三场每场30分钟左右。适宜游玩季节:12月-次年1月。建议游玩时长:1小时。
文化意义
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圣·索菲亚教堂在推动哈尔滨市多元文化建设,促进哈尔滨市对外开放、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体验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世界十大拜占庭式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建有洋葱头的东正教教堂。教堂的整体建筑风格为拜占庭式,融合了俄罗斯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颇具特色。教堂呈十字形,由主殿、耳堂和钟楼三部分组成。主殿为圆顶结构,高53.34米,直径33.4米,是哈尔滨最高的建筑。教堂外墙为砖石结构,绿顶白墙,与周围的俄罗斯式建筑相得益彰。
教堂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墙壁和穹顶上绘有圣经故事的壁画,地面铺设彩色大理石,两侧设有精美的圣像架。教堂钟楼高48米,共有13口铜钟,钟声清脆悠扬,响彻哈尔滨市区。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座历史文化遗迹,是中俄友谊的见证。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入了拜占庭式、俄罗斯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瑰宝。教堂内的壁画和圣像都是出自俄罗斯著名画家的手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