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27岁发奋读书,培养出两个“学霸”儿子
苏洵:27岁发奋读书,培养出两个“学霸”儿子
最近读《苏东坡全传》,没翻几页,就被苏轼的父亲苏洵圈粉了。这位“学渣”父亲培养出两个“学霸”儿子——苏轼和苏辙,最终父子三人一同跻身“唐宋八大家”,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苏洵是如何从浑浑噩噩中觉醒,立志成为好父亲的?他又怎样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才?
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苏爸
苏洵出身于殷实之家,祖上虽不算大富大贵,但家境优渥,满屋藏书,文雅气息浓厚。然而,苏洵生性贪玩,不爱读书,却热衷于效仿李白、杜甫四处游历,美其名曰“增长见识”。
苏洵的父亲苏序性格随和,对苏洵的放浪形骸并不严加管束。一则因为家中已有两位兄长考取功名,支撑门面;二则家底殷实,不依赖苏洵的俸禄。因此,苏洵得以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俨然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浪荡子”或“富二代”。
如果苏洵继续这样浑浑噩噩,他的后代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苏洵最终培养出了两个学霸儿子。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27岁发奋读书的苏爸
历史上流传着苏洵“27岁发奋读书”的佳话,《三字经》中也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的人生转折源于一连串的重大变故:母亲去世,大哥离世,儿子降生。在守孝期间,苏洵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二哥让他写文章赞美山川,尽管游历经验丰富,苏洵却无从下笔;编写族谱时,先辈们的辉煌事迹更让他感到羞愧难当。面对襁褓中的儿子,苏洵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决心痛改前非,立志读书。
苏洵的努力程度令人惊叹。最有名的典故是“苏洵蘸墨汁当白糖吃粽子”的故事。一天清晨,苏洵的妻子为他准备了粽子和白糖。苏洵一边读书,一边进食,竟将墨汁误作白糖,吃得津津有味。等到妻子收拾碗筷时,才发现他已经成了“大花脸”。
苏洵为儿子树立了良好的读书榜样。受父亲影响,苏轼和苏辙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苏家父子常常秉烛夜读,月下讨论,营造出愉快的读书氛围,让学习不再枯燥。
学渣苏老爸的逆袭之路
苏洵27岁立志发奋读书,不仅是为了给儿子们树立榜样,更是为了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然而,现实却屡屡给他泼冷水。苏洵连续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苏轼两岁时,苏洵进京考进士,未中;第二年参加茂才异等科,又落榜;苏轼八岁时,苏洵再次进京赶考,依旧名落孙山。
尽管如此,苏洵并未气馁。他转而专注于研究治国理政,撰写了一系列见解独到、文风平实的文章。这些作品在文化圈中广受赞誉,最终,苏洵以名士身份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独占三席,成就了一段文坛传奇。
苏洵自嘲地写了一首打油诗:“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从此决定彻底不考了。
儿子功成名就,老爸也没闲着。科考无门,苏洵就改走名士路线。
他专心研究治国理政,攒了不少好文章。文章见解独到、文风平实,有实用价值,苏洵名声在文化圈大振。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一占就是三席!
学渣老爸的逆袭之路,令人刮目相看!
后记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纵观那些优秀的学霸,他们的背后往往站着优秀的父母。不管父母的身份高贵还是低贱,他们的身上都带有优秀的品质。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才会潜移默化成为孩子上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