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蓝天碧水映生态,绿色发展谱新篇
攀枝花:蓝天碧水映生态,绿色发展谱新篇
攀枝花市,这座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城市,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更是全省唯一进入全国前30位的市(州)。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攀枝花市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引领,构建生态建设新格局
2024年,攀枝花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生态美市”的重要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市工作体系。随后,《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 加快建设美丽攀枝花战略规划(2024—2035年)》应运而生,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政策引领下,攀枝花市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从健全美丽攀枝花建设责任体系,到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再到开展美丽攀枝花建设成效考核,一系列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多管齐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攀枝花市持续开展金沙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和重点小流域生态保护治理。2024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同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确保了市民的饮水安全。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攀枝花市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通过攻坚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整治,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5%,PM2.5平均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创近年来新低。
在土壤保护方面,攀枝花市强化农用地、工矿用地、污染地块管理,全面推进全市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同时,持续推进尾矿库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不断健全工业固废监管体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生态修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攀枝花市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全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面,攀枝花市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治理恢复面积达1.2万亩。同时,持续开展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治理,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方面,攀枝花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确保生态安全。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38%,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经济新引擎
攀枝花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攀枝花市深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目前,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5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80%以上。同时,积极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攀枝花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到6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在城市宜居建设方面,攀枝花市不断完善城市有机更新和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优化城市蓝绿公共空间。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绿地120余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展望未来,建设美丽攀枝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攀枝花市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建设,持续推动优质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下一步,攀枝花市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中承载地。此外,还将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不断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攀枝花市的生态建设之路,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从政策引领到具体行动,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发展,攀枝花市正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行动,绘就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攀枝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