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钰:川军名将的抗战传奇
李家钰:川军名将的抗战传奇
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秦家坡,硝烟弥漫,枪声四起。一位身着军装的将领,正率领着他的部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就是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豫中会战的危急时刻,他毅然决定殿后,掩护友军撤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毫无惧色,指挥若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川军将领,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魂。
从军阀到抗日英雄
李家钰,字其相,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蒲江县一个富裕家庭。1915年,他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从排长到师长,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精神,逐渐在川军中崭露头角。1936年,他升任第四十七军军长,成为川军的重要将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家钰积极响应号召,率部出川抗日。他致电南京国民政府:“立即下令全国,一致动员,挥师应战,还我河山。”这份请缨出战的电文,展现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抗战决心。
晋东南、河南战场上的川军
出川后,李家钰率部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多次重创日军。1938年2月,他指挥第一七八师坚守东阳关,打退日军第十八师团多次进攻,毙敌千余人。随后,他又指挥长治保卫战,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尔后,他率部转战绛县、平陆、运城、安邑等地,多次打击日军。
1939年6月,李家钰率部袭击进犯中条山的日军,将敌军赶回同蒲路一线。同年,他升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统辖三个军共七个师兵力。在河南前线,他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共同打击日军。1940年春,他还曾派兵迎接并设宴款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豫中会战:最后的壮烈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首当其冲。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先行撤逃,李家钰忧心忡忡。他在师团干部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吃了豫西百姓四年饭,现在不能见了日本人就跑。”
5月11日,李家钰命令所部以一部守备河防,以主力第一〇四师在渑池、新安县边界的云梦山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人。12日以后,战况更为紧急。第三十六集团军处于人困马乏、孤军奋战的境地,只好边打边撤,至17日,进入陕县李村乡岳庄一带。
17日晚,李家钰在陕(县)、渑(池)边界的翟延村与西撤的将领刘戡、张际鹏、胡伯翰、谢辅三、李宗豫相遇,当即举行临时会晤,商讨在战区长官去向不明、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如何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将领们一致推举李家钰为指挥官。
19日晨,因日军一部已在陕县会兴镇渡河,灵宝也有日军驻防。李家钰一面派出数名侦察兵向陕县大营、灵宝等处搜索敌情,一面在雁翎关村外召集官兵训话说:“再饥饿也不能擅入民间抢劫。违犯者,军法处置!”还当场处决了一个抢劫百姓财物的士兵。
此后,各路大军分道西行,李家钰所部担负起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21日上午10时,李家钰率集团军总部人员继续殿后。在友军各部相继撤退之后,他们行至秦家坡附近时,遭到日军便衣队的袭击。李家钰将军在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52岁。
李家钰的牺牲,是继张自忠之后,又一位在前线殉国的集团军司令官。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将士继续奋战在抗日战场上。
永载史册的英名
李家钰将军的牺牲,震动了全国。战后,他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198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家钰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李家钰将军的一生,是为国尽忠的一生。他从一个地方军阀,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抗日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