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最新研究:CT扫描辐射风险到底有多大?
Nature Medicine最新研究:CT扫描辐射风险到底有多大?
近日,一项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引发了公众对CT扫描辐射风险的关注。研究显示,CT扫描的辐射剂量累积与血液恶性肿瘤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联。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CT检查安全性的担忧。那么,CT扫描到底有多危险?我们是否应该避免进行CT检查?
科学解读:43%的风险增加意味着什么?
研究发现,随着CT检查次数的增加,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总体上每次检查增加43%。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惊人,但实际上,这个43%是一个相对增加的风险,揭示的是整体群体之间的风险差异,而不是个体风险的具体数值。此外,在随访过程中,无法排除年龄、性别、吸烟习惯、饮食模式及遗传因素等其他与患癌风险有关的因素。
就绝对风险而言,该研究预计每1万名CT检查的儿童(平均剂量 8 mGy)中,将有1-2人在之后的12年内因辐射暴露而患上血液恶性肿瘤,比例不到0.02%。这一数据表明,虽然CT扫描确实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但实际风险远低于人们可能想象的程度。
CT扫描的辐射剂量有多大?
CT扫描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但其剂量远低于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水平。根据国际放射委员会(ICRP)的建议,对于放射科医生等从事辐射有关的工作人员,在5年内平均每年接受的辐射上限是20mSv,单年不超过50 mSv。我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也有相同的规定。
在实际应用中,一次CT扫描的剂量通常在几mSv到几十mSv的范围内。例如,一次胸部平扫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一次胸部增强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5-15mSv。相比之下,人们每年在自然环境下接受的本底辐照大概是2.4mSv。这意味着我们日常的医学放射检查达不到100mSv这一可能增加致癌风险的阈值。
CT检查是否安全?
专家表示,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CT检查是安全的。放射工作人员每年的剂量限值是50mSv,五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根据ICRP的报告,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没有观察到肿瘤发生率升高的现象。因此,一年一次或两次X线和CT检查产生的少量辐射,对人体健康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医疗机构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确保CT检查的安全性。例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使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来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此外,医生还会使用铅衣、铅帽等防护用品来保护患者无需进行检查的部位。
如何合理使用CT检查?
虽然CT检查是安全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专家建议,是否需要进行CT检查一定要遵医嘱,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恶性肿瘤或短期内快速进展的疾病,可能需要多次进行CT检查。对于X射线高度敏感者(如孕妇、儿童、婴幼儿等),如无紧急情况和特殊需求,应尽量避免进行CT检查。对于短期内做过影像检查的人群,需告知医生,由医生视具体情况作风险/受益判断。
未来展望: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普通CT,如一次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约为1mSv,通常为普通胸部CT扫描的1/5~1/6,但肺部病变发现能力和诊断效果却与普通胸部CT相当。
根据《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2023版),低剂量CT在肺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效果被进一步证实,能够有效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逐步应用,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剂量调制算法和图像重建算法等,也能避免重复曝光。相信未来会涌现更多的低剂量技术,使大众从CT检查中获益。
总之,CT扫描确实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但实际风险远低于人们可能想象的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CT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诊断价值,同时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