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如何打好“防抑战”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如何打好“防抑战”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然而,当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和专业能力仍有待提升。如何通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完善的评估和干预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性调查也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家长、学生甚至学校老师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当孩子出现了抑郁、焦虑等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的信号,他们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其次,转介和预警制度仍需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防治需要学校、家庭、医疗机构之间的多方协同,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转介途径。此外,诊疗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儿科医生的水平有待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据先前报道,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近些年可能有提高,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广大患儿的需要。
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推出了“健康与福祉系列”活动,专注于探讨为学生、教职员工提供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服务。宾大首席健康官Benoit Dubé强调,学校采取了一种整体的健康理念,涵盖医疗护理、咨询支持和健康教育,旨在为校园社区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他指出,增强心理韧性和建立人际联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宾大特别强调了“我关心”(i care)计划,该计划旨在培训学生、教职员工识别他人压力和危机的迹象,并提供应对策略。此外,宾大还提供多种心理健康支持项目,包括“让我们谈谈”(Let’s Talk)服务,允许学生与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进行保密对话;小组治疗和工作坊,帮助学生应对悲伤、正念和物质使用等问题;以及同伴健康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服务。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这些努力不仅反映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也展示了高校在应对心理健康危机方面的创新思维。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和服务,宾大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为了更好地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一部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进一步落实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实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学生隐私信息的保护。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由专业医生、心理辅导教师、任课教师共同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在各级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建立顺畅的学校——医院转介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保障。
其次,提高素养,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于儿童精神心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提倡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和陪伴。社会有关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通过公益项目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和服务。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最后,加快诊疗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儿童医院等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地市、县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推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精神心理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更重要的是,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医生认证体系,遴选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示范基地和教培基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让更多优秀医学生愿意从事这一领域。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