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月饼流派:广式酥软、苏式酥松、滇式香酥、京式扎实
中国四大月饼流派:广式酥软、苏式酥松、滇式香酥、京式扎实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月饼与中秋佳节的不解之缘。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月饼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美好寓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饼的世界,品味那些惊艳味蕾的美味。
广式月饼:皮薄馅足,香甜可口
广式月饼,以其皮薄馅足、香甜可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其历史可追溯至1889年,当时广州的莲香楼首次将莲蓉作为酥饼馅料,这一创新不仅深受顾客喜爱,也奠定了莲蓉作为广式月饼经典馅料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莲香楼与陶陶居等老字号的名声远扬,它们的月饼制作技艺也得以传承与发扬。
广式月饼的制作,从选料到工艺,每一步都透露着匠人的用心。莲蓉馅料精选自湖南湘潭的上等莲子,而咸蛋黄则来自江苏高邮,两地的特产原料为广式月饼的美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馅料的炒制过程中,虽然传统工艺已逐渐被现代化机器取代,但对莲子味的保留与提升却未曾改变,确保了馅料的纯正与鲜美。
饼皮的制作同样讲究,仅需面粉、糖浆、枧水和油四种材料,却能成就广式月饼独特的松软口感。特别是枧水的使用,这一传统辅料不仅让饼皮适度膨胀,软硬适中,还能赋予月饼喜人的红棕色,使其外观更加诱人,寓意着富贵与吉祥。
苏式月饼:酥皮层次分明,内馅多样
苏式月饼,源于苏州,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多样,口感松酥。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皮、制酥、包馅、成型、烘烤等步骤,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苏式月饼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得到改良和传播,至今已有五代传承。
苏式月饼的花色品种分甜、咸或烤、烙两类。甜月饼的制作工艺以烤为主,有玫瑰、百果、椒盐、豆沙等品种,咸月饼以烙为主,品种有火腿猪油、香葱猪油、鲜肉、虾仁等。其中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盐、夹沙猪油是苏式月饼中的精品。 苏式月饼选用原辅材料讲究,富有地方特色。甜月饼馅料用玫瑰花、桂花、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芝麻仁等配制而成,咸月饼馅料主要以火腿、猪腿肉、虾仁、猪油、青葱等配制而成。皮酥以小麦粉、绵白糖、饴糖、油脂调制而成。
滇式月饼:甜中带咸,油而不腻
滇式月饼,亦称云腿月饼,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清初,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因国破家亡,终日忧愁不思茶饭。一位御膳厨师急中生智,别出心裁地选用云南的火腿精肉切成碎丁,混以蜂蜜、精糖包馅,蒸制点心奉上,称之为“云腿包子”。后来,这种包子的做法传入民间,并逐渐由蒸制改良为烤制,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
云腿月饼是滇式月饼中的代表,具有酥、松、香的特色。其外观褐黄略硬,食用时酥而不散,故俗称“硬壳火腿饼”。食之疏松香酥,甜中带咸,油而不腻,有浓郁的火腿香味。无论是作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云腿月饼都深受喜爱。
云腿月饼的饼皮看起来十分光滑油润,那不是坚硬的饼壳,而是蓬松的酥皮。这是面粉、油脂、温度、空气恰到好处的作用,才造就这种从内到外都无比香郁的完美口感。每一颗都用手工压制,用最好的原料、最地道的火候,构成云腿月饼的迷人之处。
京式月饼:皮厚馅少,口感扎实
京式月饼,又称提浆月饼,以其皮厚馅少、口感扎实的特点闻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北京的糕点铺开始制作月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京式风格。京式月饼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提浆、制馅、包制、烘烤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京式月饼的饼皮采用特制的提浆工艺,使得饼皮柔软且富有质感。馅料则以五仁、豆沙、冰糖等传统口味为主,口感扎实,甜度适中。京式月饼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次揉面、发酵和烘烤,才能达到外酥内软的效果。这种月饼不仅美味,还富含文化内涵,是北京地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美好寓意,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美好寓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月饼始终是中秋佳节最温暖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月饼,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