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免密支付,小心钱飞走啦!
微信免密支付,小心钱飞走啦!
在数字经济时代,微信支付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免密支付功能的推出更是让小额交易变得异常便捷。然而,这种便捷性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近期,多起因免密支付导致的资金被盗刷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功能的利弊。
免密支付:便捷与风险并存
免密支付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便捷性。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便利店、咖啡馆等场所,往往需要迅速完成小额支付,而免密支付让这一过程变得异常简单。然而,这种便捷性也引发了人们对安全的深入思考。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手机一旦丢失或被盗,可能导致资金被他人轻松转出。因此,关闭该功能成为许多用户的选择,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典型案例:免密支付下的资金安全隐患
近期,消费者李女士在查看支付宝收支明细时,发现一笔来路不明的自动扣款,与客服沟通后得知,是因为点击了某购物平台上的抽奖链接,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后被自动扣款。未购买任何服务却因免密支付“被消费”,李女士气不过,投诉到中消协,追回了扣款。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元凶。一些网络保险销售广告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连续自动扣款;有的短视频平台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以极低价格诱导观众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费。
截至5月末,在网络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的累积案例中,有近5万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免密支付”,涉及众多网络平台和应用。大量投诉反映用户在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私自”开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户在不知情时被免密扣款、盗刷。
江苏省消费维权公益律师团成员、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孙韬认为,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然而,不少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经济损失。
如何防范免密支付风险
关闭免密支付功能:用户可通过以下步骤关闭微信免密支付:
- 打开微信,进入“我”页面
- 点击“服务”,选择“钱包”
- 进入“支付设置”,找到并关闭“免密支付”选项
定期检查账户:定期查看微信支付记录,确保没有异常消费。
设置支付密码:确保记住支付密码,避免在支付时出现困扰。
启用其他安全措施:可选择启用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等功能,以进一步提高账户安全性。
设置复杂的支付密码:不要使用容易被猜测的组合。
定期更改密码:防止账户被他人攻击。
注意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避免钓鱼攻击。
开启双重验证:在进行大额支付或更改账户信息时,进行额外验证。
专家建议:提高警惕,保护资金安全
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璐璐认为,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但是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会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部分支付平台在免密支付的设计方面尚有待完善,使得支付系统存在一定不足,此类技术风险可能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其次,是否使用免密支付的决定权在消费者,商家或平台如果没有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提示可能风险,而是通过设置小字条款默认或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行为,则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相较于显眼的首月开通价格,自动续费说明和次月价格往往不明显,稍不注意极有可能忽视。不少消费者次月按高价自动扣费时,才发现价格相差较大。
结语:享受便捷,更要守护安全
微信的免密支付功能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与之相伴的安全隐患同样不能忽视。希望上述分享的这些步骤能帮助到你,轻松关闭这一功能,让你的财产更安全。始终保持警惕,保障账户安全是每位用户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