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裴文中与北京猿人头盖骨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裴文中与北京猿人头盖骨
1929年12月2日,一个看似平凡的冬日,却注定要载入史册。在北平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25岁的裴文中正带领着工人进行着例行的发掘工作。日落西山,寒风呼啸,洞穴内仅有的烛光映照着他的脸庞。突然,一个看似普通的“石头”出现在他的眼前。裴文中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其从沉积物中撬出,捧在手中。这是一块极完整的头骨化石,形状与人类头骨惊人地相似!
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激动之余,他迅速将这一消息电报至位于北平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的中国地质调查所:“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这个不起眼的圆疙瘩,正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而这位年轻的发现者,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裴文中。
裴文中的故事,或许比这个发现本身更加传奇。1904年,他出生于河北丰南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1921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地质系本科。大学时代的裴文中是一位“文学青年”,怀着启发民智、文学救国的强烈社会责任,积极研究平民文学并组织平民文学研究会。他的小说《戎马声中》被鲁迅赞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一种”。
然而,文学最终没能留住这位怀揣救国救民宏愿的青年。1927年秋末冬初,裴文中为生计所迫,走进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恳请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地质学家翁文灏,让他做一名实习生。翁文灏先是安排他给一位古生物学家做临时助手。在此期间裴文中完成了一篇有关三叶虫的研究论文。那位古生物学家看后不以为然,建议所长不要录用。但翁文灏仍给裴文中发了酬金,之后安排他随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赴周口店发掘工地,做管理民工、账目等杂务工作。
初到周口店的裴文中,面对工人们展示的“鹿牙”、“鸟骨”等化石,感到十分困惑。学地质而毫无古生物学基础的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迅速补课。他从北京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1925年出版的全英文《古生物学》,硬是把这部“洋砖头”读完了。同时,他还常常向法国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德日进等科学大家请教。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跨过了古脊椎动物学这道高高的门槛。
1928年春,裴文中来到周口店,蜗居在低矮的小客店里,每天与承担发掘工作的工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星期,没有例假,除了大雨大雪,工作概不停止。”这种坚韧精神,为他日后的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的发现,不仅确立了裴文中在考古学界的地位,也开启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新篇章。然而,这段传奇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1937年,裴文中远赴法国巴黎大学,师从国际史前学研究权威、巴黎大学教授步日耶,接受正规的史前考古训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学会了法语,还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石器与非石器之区别》。学成归来的裴文中,开创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50万年,引起了国际轰动。它不仅证明了东亚地区在那个时代就有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还为人类演化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这件无价之宝的命运却充满了曲折。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安全成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决定将其暂时运往美国。然而,在运输过程中,头盖骨却神秘失踪,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悬案。尽管之后有多种关于其下落的猜测,包括可能被美军潜艇击沉的阿波丸号所载,或被美军士兵在秦皇岛挖掩体时发现,但至今仍未找到确凿证据。这一珍贵文物的失踪,不仅是考古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演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证明了东亚地区在那个时代就有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还为人类演化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裴文中先生的坚韧精神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科学史上,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勇攀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