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残迹——纳粹建筑之兴衰往事
“第三帝国”的残迹——纳粹建筑之兴衰往事
纳粹建筑不仅是简单的建筑物,更是第三帝国政治宣传和权力展示的重要工具。从纽伦堡党代会集会场到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这些建筑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规模,展现了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权力野心。本文将从建筑的角度,探讨纳粹建筑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创造者以及这些建筑在战后的命运。
纳粹建筑的产生
每个人都知道与纳粹德国相关的悲剧和历史,但很少有人从建筑的角度去理解第三帝国如何将整个德国军事化。建筑有一种鲜为人知的能力,叫做"情感氛围(Affective Atmosphere)"。就像周围环境影响我们的想法一样,我们世界中建造的空间和结构将直接影响体验它们的人。这意味着甚至在你进入建筑物之前,建筑物就会给你施加潜意识的压力。
凭借建筑的这种能力,第三帝国创造了诸多对其民众产生强烈影响的空间,使建筑成为其精神上控制他人的助推手段之一,也同时成为了权力的表达工具。这使得第三帝国能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将他们的想法灌入德意志境内公民的脑海里。
纳粹有两个主要思想,他们试图通过建筑强加于人,即民族主义和民族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
在纳粹思想中,"民族共同体"是德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人们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对待家庭、如何完成工作,都由政府决定。为了促进这一想法,第三帝国对建筑类型和功能施加了许多限制。不仅如此,纳粹还建议人们以乡土风格建造房屋。
其次是民族主义,这是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的,但也许不会太多。纳粹党以民族主义思想及其与民族传统和自豪感的联系为中心。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党风靡德国的真正原因。为了将民族主义强加给公民,希特勒呼吁设计许多纪念碑以及大体量建筑,以承载民族自豪感。
纳粹建筑的创造者
就如同谈论草原风格建筑时离不开赖特一样,讨论纳粹建筑时,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创造者——阿尔伯特·施佩尔。
1930年,25岁的阿尔伯特·施佩尔在第一次参加纳粹党的大会后很快入党。1932年,在纳粹的宣传侯舌戈培尔的推荐下帮助纳粹党翻新了他们的总部大楼。
不久,施佩尔又成为了1933年"五一群众大会"的会场布景设计师,施佩尔的表现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赞赏。同年年底,施佩尔受希特勒的邀请,与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特鲁斯特一同合作改建柏林的总理府。也就在这时,施佩尔正式走入了柏林的权力中心,此后的日子,他便和希特勒一起讨论建筑物的设计问题、一同散步和聊天,甚至希特勒还会留施佩尔一同吃饭。
1934年,施佩尔受希特勒之命来进行纽伦堡党代会集会场观礼台的设计。在他的设计之下,一个长300米,高24米的巨大主席台被布置在会场正中,顶部安放了一只翅膀宽33米的雄鹰模型,整个会场安置了130架探照灯作为照明。这样宏伟的设计也让希特勒本人赞不绝口。在与施佩尔的妻子会面时,他甚至郑重其事地对施佩尔的妻子说:"您的丈夫正为我建造的建筑物,是四千年以来所未曾有过的。"施佩尔也在回忆录里说:"它是壮丽的设计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奇妙产物,是唯一一个以超越时间的方式而存在的空间作品。"
希特勒曾抱怨之前的总理府"只够肥皂公司使用",作为强大的第三帝国中枢相差甚远。因此希特勒想到了他的好搭档斯佩尔,并于1938年初要求他在一年时间前完成所有改造工作。
接到命令的施佩尔立即拿出了设计方案,在施佩尔的方案里:总理府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类似法国凡尔赛宫的布局,拥有有漫长的走廊和巨大的空间。从威廉广场来的外宾经大门进入检阅场,之后在进入一间较小的门厅。门厅的尽头是一座约五米高的双扇门,大门打开后一间镶嵌图案装饰的大厅将会呈现在客人的眼前,之后客人会来到一间半球形屋顶的圆形客厅,最后在经过一条145米长的画廊后才会正式抵达希特勒的会客厅。这一系列的房间总共需要220米,其中画廊的长度甚至比法国凡尔赛宫镜廊长两倍,强调了建筑的宏伟性和压迫性。
经过4500名工人两班倒的日夜施工以及全国各地的帮助下,帝国总理府的改造工程提前宣布正式结束。这次成功的设计令希特勒对施佩尔极尽赞美之词。那一刻起,施佩尔正式步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了希特勒身边数一数二的建筑天才。
1936年,希特勒让施佩尔设计了重建柏林的计划。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创建新城市"世界首都"——日耳曼尼亚,它将成为德国主导的欧洲首都。希特勒城市计划的照片在德国联邦档案馆中幸存至今。
在日耳曼尼亚的设计方案中:一条三英里长的林荫大道,被称为Prachtstrasse("辉煌大道")。它将从北向南延伸,一个巨大的凯旋门将位于南端,高近330英尺,能够将巴黎的凯旋门放入其中。北端是人民大厅(Volkshalle),这是一座巨大的圆顶建筑,旨在成为新柏林的核心。
人民大厅采用古罗马风格,以罗马的万神殿为基础,如果它真的建成,那将是地球上最大的封闭空间。它高700多英尺,直径800英尺,比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大16倍。在内部,本来可以容纳180000人,有人猜测如此巨大的容量可能导致该建筑拥有自己的天气系统。在较冷的温度下,许多人的汗水和呼吸实际上可能会沉淀并落回地面,几乎就像室内雨水一样。
纳粹风格的实质
纳粹风格实际上只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建筑,主要用于宣传。这种宣传风格的建筑包括四个主要优先事项:形式服从功能、古典建筑的复兴、建筑规模和纪念性。
形式服从功能
形式服从功能是每个建筑师甚至艺术家都遵循的术语。形式服从功能是现代建筑时代(1890-1960)的产物,当时高层建筑变得普遍。纳粹将这个想法用于他们宏伟的巨大尺寸,他们使用钢铁、混凝土、石头和光线,并且缺乏装饰。
古典建筑的复兴
其实并没有正式的纳粹建筑风格,第三帝国的大多数建筑和纪念碑都是模仿罗马帝国而来的。希特勒是罗马帝国的疯狂崇拜者,他想象自己正在创造一个可以超越凯撒的王国。因此,纳粹风格摒弃了大部分传统装饰,只使用原始的肌肉元素,夸大了古典罗马风格,描绘了他们一个强大、好战的国家的理想形象。这被称为剥离的古典主义,它不仅在纳粹德国使用,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其他国家也相对流行。
建筑规模和纪念性复兴
作为一个落榜艺术生,希特勒也对建筑着迷。在其执政期间,有许多建筑都有他的参与,并带有其强烈的个人倾向。他和他的建筑主管阿尔伯特·施佩尔有一个简单的策略,将建筑武器化,即将建筑巨大化。他们没有错,想想你见过的最大的建筑,它们都是他们所在国家的象征。摩天大楼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巨大的柱子是希腊神庙的象征。建筑物或纪念碑的大小足以让那些反对派感到恐惧,并为那些支持者感到自豪。
希特勒和施佩尔都曾梦想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高的建筑。希特勒一度真的把他的建筑物的大小看作是一场竞争。希特勒的远程火箭(V2火箭)曾一度专门用于摧毁纽约的摩天大楼,但它们无法飞那么远。即使在入侵苏联时,希特勒也与施佩尔谈到了摧毁莫斯科的首都大楼(欧洲唯一一座与概念化的纳粹国会大厦规模相媲美的建筑)。
这恰恰表明了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希特勒实际上是在利用建筑规模和纪念性来宣传纳粹思想并解除任何反对思想的武装,使个体更容易融入纳粹理论。
如今的纳粹建筑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同年5月23日,第三帝国正式宣告灭亡。随着纳粹德国的终结,纳粹建筑的创造者阿尔伯特·施佩尔被判以20年监禁,纳粹风格最终落幕。但是纳粹建筑如今怎么样了?
纽伦堡党代会集会场
纽伦堡东南侧的一大片公园在20年代和30年代被改造成一年一度的纳粹党集会的地点——希特勒和其他领导人在由元首最喜欢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设计的标志性看台上向信徒发表讲话的大规模宣传活动。
自 1945 年以来,纽伦堡集会场地已被用于多种用途,包括公园、室内竞技场、足球场和住房以及解释纽伦堡在纳粹故事中的作用的博物馆。目前,该市正在决定是否花费约7000万欧元来防止看台倒塌。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在纳粹上台之前,柏林已经赢得了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很快就相信了奥运会的宣传价值。在他的领导下,柏林新建的奥运设施显得更加雄心勃勃,其中最醒目的便是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柏林在战争中满目疮痍,奥林匹克体育场却幸运的得以保留。但在2006年世界杯前夕,它被考虑拆除以新建体育场。经过多次辩论,政府花费2.42亿欧元对其进行翻新,如今该体育场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体育场之一。
慕尼黑元首宫
元首宫是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行宫。1938年9月,张伯伦和希特勒在此处签订了可以说是现代历史上最失败的国际条约——《慕尼黑协定》,英国和法国错认为协定将保证"时代的和平"。
如今,Arcisstrasse街12号是一座美丽但并不起眼的建筑,位于慕尼黑市中心以北的一条安静的街道上,是该市音乐与戏剧大学的所在地。
吕根岛度假营地
1936年,纳粹计划在德国北部海岸建造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00名纳粹分子的度假营地。度假营地位于吕根岛,它是纳粹"通过快乐获得力量"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将纳粹理想散布到德国生活的方方面面。1939年战争爆发后,建筑活动停止了,导致在纳粹时期并没有人在那里度过假。
1945年后,沿海岸线绵延三英里的建筑群被军方征用。今天,尽管当地有一些反对意见,但部分街区还是被改造成为豪华度假公寓,从而在70多年后终于实现了它们最初的修建目的。
卡琳宫——赫尔曼·戈林的宅邸
纳粹领导层为自己征用或建造了豪华的私人住宅。这些宅邸大多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盟军摧毁,或在几年后被战后德国当局摧毁。卡琳宫位于距离柏林约50英里的绍尔夫海德森林内,是1930年代为赫尔曼·戈林而建造的,但在1945年盟军进入柏林时,戈林亲自下令将其摧毁。
今天,卡琳宫只剩下了两根门柱。
希特勒的地堡
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前在这个地堡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个月。直到90年代初德国统一之前,地堡的遗址一直被埋在柏林墙的下方。
现在,一个公寓楼和停车场矗立在现场,上面只有一个简单的解释板,描述了该位置的重要性。
随着第三帝国的灭亡,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的遗迹以及其他诸多纳粹建筑在炮火中被毁,或在日后的几十年内的迎来了改建或拆除的命运,只有少数得以保留。这就引出了若干问题:建筑是否自带立场?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这类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