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不当竟引发水中毒?科学饮水指南来了!
饮水不当竟引发水中毒?科学饮水指南来了!
近日,多起因不当饮水引发的水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一名女子因误服干燥剂后,在3小时内喝了10升水,随后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症状,被送至ICU治疗。无独有偶,一名15岁国三男生在参加喝水比赛后,因短时间内喝了6000C.C.的茶水,也出现了头晕、呕吐、抽搐等症状,被紧急送医治疗。这些案例再次敲响了科学饮水的警钟。
水中毒,医学上称为低钠血症或稀释性低钠血症,是一种因体内水分过多、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而导致细胞水肿的急性病症。常见于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如运动后补水不当)或肾功能异常等情况。轻度症状包括头晕、恶心、乏力和心跳加快;严重时可能出现痉挛、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科学饮水,避免水中毒呢?专家建议,每天饮水要适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摄水量1700ml,女性1500ml。对于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推荐,6岁儿童每天至少饮水800ml;7-10岁儿童每天至少饮水1000ml;11-13岁男童每天至少饮水1300ml,女童每天至少饮水1100ml;14~17岁男童每天至少饮水1400ml、女童1200ml。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季节变化及活动量适时调整饮水量,切忌饮水不足,但也不可饮水过量。
此外,科学饮水还要注意分时段补充。不要感到口渴才喝水,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地猛喝,要把一天的饮水量平均分配在一天当中,每次100200mL。饭前饭后不建议立即喝水;运动大量出汗后建议喝淡盐水,少量多次慢喝;建议起床后、睡觉前12小时喝水。
除了控制饮水量和方式,维持电解质平衡也至关重要。电解质在人体中以水和电解质的形式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肾脏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体内电解质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正常人体内,钠离子占细胞外液阳离子总量的92%,钾离子占细胞内液阳离子总量的98%左右。钠、钾离子的相对平衡,维持着整个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使全身各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相应的障碍,体内电解质过多(或不足)可能是危险的,严重时常可导致死亡。
因此,运动后应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粒刻电解质饮料,每瓶含有500mg电解质,适合运动前后饮用。此外,也可以通过饮食补充电解质。例如,多吃土豆、香蕉或鳄梨会增加钾含量;多吃绿叶蔬菜会增加镁含量;芹菜和酸奶摄入量的增加将分别增加钠和钙的含量。
总之,水中毒虽少见但后果严重,科学饮水是关键。专家提醒,每天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才能有效维护身体健康。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