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陵水红树林湿地公园:从退塘还湿到生态绿洲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3: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陵水红树林湿地公园:从退塘还湿到生态绿洲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地理坐标为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08′,规划总面积958.2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43.20公顷。这片湿地是国内罕见的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于一体的潟湖海岸,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生态区位重要,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湿地公园,典型的生态绿肺。

01

退塘还湿还林,推进生态修复

2016年起,陵水开始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在修复实践中,陵水尝试性地对生态修复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实施生态补偿,并通过深海养殖、岸上就业等方式,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生态修复让步。

退塘过后,在原生503亩红树林面积的基础上,陵水按照“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原则持续推进,因地制宜地促进红树林湿地的修复及海草的保护,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10240亩,其中种植红树林面积为6301.65亩。

02

监测与宣教并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过去白鹭非常稀少,现在成群光顾,越来越多的生物在这里‘安家’,这些都是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的体现。”近日,陵水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湿地管护中心管护队长王智强在巡护中,再次见到了沙虫的身影,“这类生物需要非常清澈的水质,没有污染才能生长。”

“去年10月,这片‘海上森林’还迎来了‘稀客’——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陵水县湿地管理中心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人员谭发基介绍,这是该物种在陵水被首次发现,属于新增观测记录。

不光有成群栖息的白鹭,湿地内底栖生物也逐渐丰富。根据最新监测数据统计,公园及周边区域共有脊椎动物170种,其中鸟类84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6种、鱼类6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

湿地调查和监测可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近年来,陵水县湿地管理中心积极做好湿地资源生态环境调查、建档和动态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为了提升科研能力,陵水还与海南师范大学开展了“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种质资源挽救”课题研究项目;与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海草、红树林生态状况调查,课题研究成果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监测与宣教并举,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近几年来,和湿地生态一样发生喜人变化的,是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湿地公园是一所天然的学校,能够为人们带来‘沉浸式’的自然教育。”寇峰介绍,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将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和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功能于一体。

“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我们可以实地观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并且能够亲手种下红树苗,为修复红树林湿地、建立海岸卫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学生陶毓说。今年植树节期间,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植树人”,他们不是挥舞铁锹铲土,而是将一株株红树幼苗种在滩涂上。这片湿地公园海域面积465.70公顷,是国内罕见的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于一体的潟湖海岸,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生态区位重要,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湿地公园,典型的生态绿肺。

03

推进双碳工作,打造碳汇林示范基地

除了生机盎然的优美颜值外,红树林的储碳、固碳功能是其发挥生态价值的重要功能之一。据介绍,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有利于实现蓝碳的生态固碳,也是贯彻海南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向绿图强”理念,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为转化湿地建设成果、释放生态碳汇能力,早在湿地红树林建设之初,陵水就将其作为海南省重要的碳汇林示范基地进行打造,通过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设立“陵水红树林湿地碳汇项目”,连续5年种植2882亩(192.2公顷)红树林作为首批碳汇产品交易试点。

随着生态修复面积和生长质量双提升,相信不久的将来,陵水的红树林将变身为“金树林”,助力碳中和生态价值目标实现,成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

04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陵水结合潟湖湿地整治与修复,深化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在沿海地区凡规划为红树林保护区、海草特别保护区和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的区域,对占用农民发展产业地的,均给予当地农户政策扶持式的生态补偿。

“在修复实践中,陵水县尝试性地对生态修复区域的集体土地实施生态补偿,且补偿标准逐步提升、连续补偿20年,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生态修复顺利让步”,陵水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依法补偿、引导深海养殖、岸上就业、休闲渔业等工作,让“农民得实惠,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在生态补偿的合理、合法、合规引导下,陵水在原生503亩红树林面积的基础上,按照“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原则,精准施策,持续推进,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10240亩,其中种植红树林面积为6301.65亩。

05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在政府部门、专家团队、周边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又一年的种下红树林苗木,滩涂重新披上了绿装。作为该县林业局一名经验丰富的林业工程师,张祥和退休后参与到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工作中,也见证着这片“海上绿洲”越扩越大。“濒危树种红榄李对生态环境要求高,过去在这里只有零星几株,陵水下大力气回归引种,如今有近千株在此健康生长。”湿地的大变样,张祥和都看在眼里。

“为重建出丰富的红树生态和具有陵水特色的红树美景,陵水结合实际,在湿地生态修复时以白骨壤、红榄李、红海榄、秋茄为主,同时混搭套种木槿、海莲、桐棉等树种,以增加红树林的层次感和自然美感。”陵水县林业局局长寇峰介绍,公园范围内的红树种类由生态修复前的8种,增加至目前的27种。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958.2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43.20公顷,这里是国内少有的聚齐红树林、海草、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潟湖海岸。除了每年定期进行红树林病虫害防治,陵水还加大海草床保护力度,加强海草床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和日常监测,探索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陵水黎族自治县成功申报了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将科学合理利用资金,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全方位、全海域、全过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06

打造生态教育基地,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近几年来,和湿地生态一样发生喜人变化的,是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湿地公园是一所天然的学校,能够为人们带来‘沉浸式’的自然教育。”寇峰介绍,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将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和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功能于一体。

“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我们可以实地观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并且能够亲手种下红树苗,为修复红树林湿地、建立海岸卫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学生陶毓说。今年植树节期间,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植树人”,他们不是挥舞铁锹铲土,而是将一株株红树幼苗种在滩涂上。

07

陵水模式的示范意义

陵水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成效,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退塘还林还湿、生态补偿机制、监测与宣教等措施,陵水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海南智慧和陵水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