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桢团队突破4mm肺癌诊断极限,消融手术成治疗新选择
张国桢团队突破4mm肺癌诊断极限,消融手术成治疗新选择
近年来,肺部微小结节的诊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教授团队在早期肺癌筛查和诊断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推广的“以针代刀”消融手术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东方神眼”张国桢:让早期肺癌无处遁形
张国桢教授是享誉全球的肺内小结节研究专家,被誉为“东方神眼”。他带领的团队经过10年探索,提出了“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离体肺标本CT引导穿刺”等理论和技术,将微小肺癌的诊断推进至4mm的水平,改变了医学界过去将10毫米作为肺癌手术下限的固有认知。
张国桢教授团队还提倡微小肺癌诊治的“四抓”原则,即抓早(0期肺癌)、抓小(≦10mm AIS)、抓准(术前正确诊断)、抓好(临床、影像、病理互相协作配合好,保证病理取材的准确性),力争将肺癌扼杀在0期。仅2014年,该中心就确诊早期(0期、微浸润期)肺癌400余例,诊断准确性高达95%。
“互联网+医疗”: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
为了让更多基层民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张国桢教授团队将诊疗中心搬到了EDDA云服务平台上。该中心吸收了胸外科、放疗科和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中心的服务包括CT诊断、远程视频咨询和IQQA精准术前三维评估等。通过这些服务,患者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享受到全国名医的诊疗服务,同时大大降低就医费用和时间成本。
“以针代刀”:让手术变得轻松无负担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在高习文主任的带领下,率先全面推广“以针代刀”的消融手术技术。这种新技术具有微创、无痛、恢复快等特点,成为肺部结节治疗的新选择。
消融手术的原理是使用微波消融仪,经皮肤用一根微波消融针在CT影像引导下精准穿刺到肺结节内,产生热量使结节变性、凝固直至坏死。整个手术过程仅需30分钟,患者术后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高习文主任介绍,长期存在的8mm到2cm的肺部磨玻璃结节多为恶性,绝大多数都可以进行完全消融。该技术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无法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消融手术具有局麻、微创、费用低、出血少、愈合快、不留疤等优势。
真实案例:消融手术让患者重获新生
一位66岁男性患者在2019年进行了外科手术切除原位癌,但在随访中发现肺部结节持续增长,因无法耐受再次手术,于2022年选择了消融手术,术后一个月随访结节基本消除。另一位77岁女性老年患者在2022年发现肺部结节增大,考虑到高龄状态,采取了消融术,术后一个月恢复良好,随访一年结节完全消失。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引领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肺部微小结节的诊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张国桢教授团队正在积极推动数字化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肺部微小结节的智能识别和精准评估。
同时,消融手术等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未来,肺部微小结节的诊疗将更加注重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真正实现“早诊早治”,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