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翘头履:从实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49: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翘头履:从实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鞋履中,翘头履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鞋履样式,其独特的上翘鞋头设计,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马家窑文化到明清时期,翘头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展现了中国古代制鞋工艺的精湛和审美趣味的变迁。

01

翘头履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翘头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马家窑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时期,陶器和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足尖上翘的人像图案。这些神秘的图案,宛如一道道谜题,引诱着后人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相传,伏羲氏、女娲氏和黄帝都曾对制鞋做出过贡献。传说中,黄帝之时,其侍臣于则受神谕而制鞋,开创了中国制鞋史的先河。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制鞋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歧头履"的翘头鞋。从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的丝麻履来看,它不仅具备了上翘的鞋头,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分叉状,颇具匠心。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曾经"稽首再拜,受缘韨衮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可见,歧头履在当时已经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02

魏晋隋唐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也是翘头履设计最为辉煌的篇章。在这个开放包容、百花齐放的时代,翘头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精美程度和多样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众多精美的壁画和绘卷中,我们不难发现翘头履的身影。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展现了帝后和侍女脚下的歧头履和笏头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出鞋履的纹饰之美。韦贵妃墓的壁画则描绘了一群身着笏头履的舞姬,翩翩起舞,犹如一群轻盈的蝴蝶,在花丛中翩跹。

在盛唐时期,丛头履更是成为贵妇人的最爱。这种华丽的鞋履,鞋头高高翘起,层叠如花瓣,金线刺绣,工艺精湛,体现出皇家的奢华品味。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夫人姐妹和幼女骑在马上,脚蹬丛头履,煞是好看。从这幅画中,我们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声,看到春光明媚,感受到盛唐女性的优雅风姿和高贵气质。

翘头履在隋唐时期的绚丽绽放,不仅得益于社会的繁荣昌盛,更归功于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外来文化的涌入,为翘头履的设计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从波斯银线的运用,到龟兹织锦的借鉴,无不彰显出当时的工匠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胸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翘头履才能突破阶层的藩篱,成为跨越身份的时尚。无论是宫廷贵胄,还是寻常百姓,都能在翘头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和风格。

03

宋明时期的演变与式微

五代宋明时期,翘头履在女鞋方面逐渐式微。魏晋之后,女子翘头履形式多样,翘头样式丰富,而后至五代时期,女鞋翘头中流行小而尖的形式,较唐时的高头大履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此类鞋履可称之为“小头履”。南唐顾德谦《弄萧图》中侍女所着鞋履与南唐宫廷画师周文矩所绘《仙姬文会图》中人物所着皆是小头履。宋以降,鞋头向着更尖更窄方面发展,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所藏宋代翘尖罗鞋;还有翘尖小头鞋履,鞋头高翘甚至向后翻折,如《宋仁宗后坐像》与《杂剧(打花鼓)图》中女子脚下所着样式。到明代,女鞋中的高头大履鲜有出现。从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双黄锦绣花鞋看来,鞋子在适应缠足的同时依然保留鞋尖高翘的特征,“小”而“翘”是鞋履的翘头特征在中国古代女鞋变迁过程中最后的折衷表达。到清代,满族贵族女性的主要鞋履是马蹄鞋,民间百姓中缠足之风更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04

文化意义与工艺价值

翘头履在中国古代鞋履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鞋履,更是文化与礼仪的象征。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指出:“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这句话揭示了鞋履在古代社会中的礼仪内涵。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物品,鞋履也是以礼仪为基础的中国衣冠体系中重要的符号性象征。

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看,翘头履展现了中国古代制鞋工艺的精湛。隋唐时期的翘头履工艺尤为精湛,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唐代妇女最喜欢由魏晋时期发展而来的高头履(高头覆又称翘头履,鞋头上翘,这被称为鞋翘,高高翘起的鞋翘被认为有步步高升之意),贵夫人的履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而鞋子作为鞋子统一称呼也始于唐朝,并且唐朝还出现了鞋号。

翘头履的演变历程,不仅体现了古代制鞋工艺的进步,还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审美趣味的变迁以及文化的交融。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后来的身份象征,再到隋唐时期的绚丽绽放以及五代宋明的小巧玲珑,翘头履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双重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鞋履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