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揭秘三叉神经痛:发现情绪障碍新机制
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揭秘三叉神经痛:发现情绪障碍新机制
复旦大学张玉秋团队近期在《脑,行为和免疫》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三叉神经痛引发情绪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还为治疗这种顽固性疼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剧烈疼痛为特征。这种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疼痛常被描述为闪电样、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但频繁发作,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等一线用药可有效控制疼痛,但副作用较大;二线用药如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等在一线药物效果不佳时使用。手术治疗则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微创介入治疗和伽玛刀放射治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张玉秋团队的研究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常伴随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而这些情绪障碍与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团队聚焦于大脑的腹侧海马区,发现该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异常活跃。进一步研究揭示,这些细胞的活化导致细胞外腺苷水平升高,而腺苷水平的升高则与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团队尝试通过抑制腹侧海马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来降低细胞外腺苷水平,结果发现这一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三叉神经痛引发情绪障碍的具体机制,还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针对腹侧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新方向。通过调节这些细胞的活性,医生有望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张玉秋团队的这一发现,不仅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们理解疼痛与情绪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这一发现有望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法,为众多饱受三叉神经痛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