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孩儿愚且鲁”:苏东坡给现代家长的教育启示
“惟愿孩儿愚且鲁”:苏东坡给现代家长的教育启示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苏东坡的《洗儿诗》,最近在网上爆火,引发了众多爸妈们的热议。这首诗以戏谑的语气,道出了苏东坡对育儿的独特见解。那么,苏东坡的育儿观真的就是希望孩子“愚且鲁”吗?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洗儿诗》:苏东坡的育儿观
《洗儿诗》创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侍妾朝云为他生下儿子苏遁。这首诗以“洗儿”习俗为背景,通过戏谑的语气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
首句“人皆养子望聪明”,道出天下父母普遍的愿望:希望孩子聪慧过人。次句“我被聪明误一生”,则以自嘲的方式揭示了苏轼因才华横溢而屡遭排挤、仕途坎坷的人生经历。后两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表面上看是希望孩子愚钝,实则是对官场险恶的讽刺与无奈。苏轼期望孩子能平安顺遂地成为高官,但又暗含对这种价值观的批判。
“鸡娃”现象:现代育儿的困境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苏东坡的诗句仿佛预言般地映照出现代育儿的困境。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驱动下,许多父母陷入“鸡娃”的怪圈。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安排各种学习任务,生怕孩子落后于人。然而,这种过度教育却可能适得其反。
“鸡娃”现象的典型人物是“海淀妈妈”(指学历较高且对子女学业要求严格的母亲,类似于老虎妈妈),网传“鸡娃”人生规划表,以考入清华、北大为目标:1岁开始中英双语教学;3岁能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5岁开始学习奥数……10岁拿到奥数比赛一等奖和剑桥英语考试初级水平PET证书。典型的鸡娃行为包括抢报补习班、买网课等。
鸡娃现象不仅限于中国大陆,也流行于韩国等地,首尔江南区的大峙洞是韩国著名高端补习班聚集地。 鸡娃现象被认为是低生育率的原因之一。
苏东坡的启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苏东坡的《洗儿诗》之所以在今天引起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现代教育的痛点。在“鸡娃”盛行的当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东坡并非真的希望孩子“愚且鲁”,而是希望通过反讽的方式,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被聪明误一生”,这里的“聪明”并非指智力,而是指过分的功利心和机巧。
情商与处世智慧: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品质。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则取决于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和关系管理四个方面。高情商的人往往更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也更能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除了情商,处世智慧也是现代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方面。处世智慧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对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等。这些能力往往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决定一个人的长远发展。
结语:回归教育本质
苏东坡的《洗儿诗》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聪明”的孩子,而是培养有智慧、有德行、有担当的人。在“鸡娃”盛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反思: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让我们从苏东坡的诗句中汲取智慧,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与其盲目“鸡娃”,不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过分关注成绩,不如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出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