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刚医生教你读懂血常规报告
李国刚医生教你读懂血常规报告
在体检中,血常规是最基础的检验项目,一般有20多个项目,很多都是复杂的专业术语。各项指标如果出现异常怎么看?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助理研究员王斐对此进行了解答。
王斐认为,血常规报告项目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个部分,只要抓住每个部分的关键指标即可: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部分的关键指标。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如果血红蛋白降低,可能存在各种生理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造血物质缺乏、血细胞破坏等;如果血红蛋白升高,可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或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或者剧烈运动后饮水过少、排汗过多等。如果指标异常,建议先到血液科明确病因。
白细胞计数和5分类是白细胞部分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身体的免疫功能,如果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升高,可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烧伤、创伤、急性大出血、白血病、淋巴瘤等;如果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降低,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肿瘤化疗、射线损伤等。
白细胞5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5种类型,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多表现为淋巴细胞升高,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而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另外,剧烈运动、饮酒、女性生理期、妊娠期都可能导致白细胞生理性升高,但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如果白细胞计数结果或分类情况偏离参考范围太多,建议根据临床症状就诊对应科室。
血小板计数是血小板部分的关键指标。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如果血小板计数出现升高,可能是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等;血小板计数出现降低,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异常,建议先到血液科就诊,明确病因。
“在血常规报告单中,经常会发现有的数值后面标有(↑)或(↓)符号,这表示该项结果高于或低于参考范围。”王斐提示,大家也不必过分紧张,并非所有箭头都表示异常。如果没有临床症状,且数值在参考范围上下限波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参考范围是基于95%的健康人群,还有5%的健康人群不在这个范围内。只需定期关注并随身体状况变化及时复查即可;如果数值偏离参考范围太多,或者自己本身有相关症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血常规,也称全血细胞计数(CBC)、血细胞分析,是临床用于疾病诊断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测的常见方式,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等二十多项指标。
1.三大系统: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包含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CV)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部分的关键指标。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一般来讲,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异。在成年男性中,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在 120160g/L,而在成年女性中,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在110150g/L。如果血红蛋白降低,可能存在各种生理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造血物质缺乏、血细胞破坏等;如果血红蛋白升高,可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或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或者剧烈运动后饮水过少、排汗过多等。
白细胞系统:包含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等。
白细胞计数和5分类是白细胞部分的关键指标。白细胞反映了身体的免疫功能,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4.010.0×109/L范围内,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5.020.0×109/L,如果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升高,可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烧伤、创伤、急性大出血、白血病、淋巴瘤等;如果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降低,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肿瘤化疗、射线损伤等。另外,剧烈运动、饮酒、女性生理期、妊娠期都可能导致白细胞生理性升高,但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5分类指标异常,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多表现为淋巴细胞升高;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而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
血小板系统:包含血小板的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型血小板比率等。
血小板计数是血小板部分的关键指标。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反映了止血功能。如果血小板计数出现升高,可能是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等;血小板计数出现降低,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等。
其它重要指标还有红细胞计数(RBC),即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数量。正常情况下,男性RBC 值在4.55.5×1012/L,女性 RBC 值在 4.05.0×1012/L。病理性增多一般可见于肺气肿、肿瘤等疾病发生时;病理性减少则见于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合成障碍等疾病或情况发生时。平均红细胞体积,则是单个红细胞的平均大小,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红细胞直径大约为 6~8μm,如果升高可以考虑患者存在大细胞贫血,如果降低则可以考虑患者出现了小细胞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由于各医院测量机器不同,正常参考值会有小的变化,以上仅供参考。
2.血常规“三分类”“五分类”异同
主要区别于白细胞分类的详细程度,即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的分类能力。
血常规检查,作为体检和疾病诊断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其结果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但面对那一串串复杂的数字和术语,你是否感到困惑不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如何看懂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让你的健康检查更加高效、有意义。
✅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多个项目。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解析这些项目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衡量是否贫血的重要指标。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可能提示存在贫血的情况。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数量增多通常表示身体有炎症或感染。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各类白细胞的比例变化可以进一步揭示感染的类型或是否存在其他免疫问题。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量过少,身体容易出现出血现象,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
👉血常规检查虽然简单,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白细胞生理性升高,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检查前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合理饮食:检查前一天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油腻、高蛋白食物和大量饮酒,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放松心情:紧张、恐惧等情绪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困难。因此,在采血时应保持心情放松。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措施。具体措施我已整理在图片中,大家可以点击查看。
🔶血常规检查,作为我们健康检查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今天的科普,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以及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和准备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