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肝功能异常的预警信号
血常规检查:肝功能异常的预警信号
血常规检查是体检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主要反映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和形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血常规检查还能揭示一些隐藏的健康问题,比如肝功能异常。虽然血常规不能直接检测肝功能,但当肝脏受损时,可能会导致某些指标的异常,这些变化可能是肝脏受损的重要信号。
血小板减少:肝硬化的预警信号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在100-300×10^9/L之间。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就被称为血小板减少。
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与肝硬化等肝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团队发现,肝硬化患者由于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纤溶亢进,会增加出血风险。同时,肝硬化患者还可能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因子Ⅷ升高,抗凝蛋白C、抗凝蛋白S降低,凝血酶生成潜力增加,抗纤溶成分改变等现象,从而形成血栓。
白细胞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提示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袭。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当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时,就被称为白细胞升高。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影响女性,尤其是30至60岁的人群。这种疾病会导致胆管发炎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研究发现,当一种名为T细胞的白细胞开始聚集在肝脏中时,就会出现肝脏炎症。通常情况下,这些免疫细胞可以检测并帮助抵抗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但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免疫细胞会错误地破坏肝脏小胆管内膜的健康细胞。
贫血:肝功能受损的征兆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组织缺氧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含量在120-160g/L之间。当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20g/L时,就被称为贫血。
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肝功能受损会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及能量产生,导致全身供氧不足。其次,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减少,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中,造成水肿,此时心脏泵血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进一步加重供氧不足。此外,慢性肝病或肝硬化还可能引起脾肿大、门脉高压等问题,从而引发贫血。
肝功能异常导致的贫血可能表现为疲劳、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升高和贫血等指标异常,可能是肝脏受损的重要信号。虽然这些指标不能直接诊断肝功能异常,但它们可以提醒我们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肝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