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比例尺详解:精度决定地图价值的关键
地图比例尺详解:精度决定地图价值的关键
地图比例尺是地图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不仅决定了地图对地理信息表达的详细程度,还影响着地图的精度和适用范围。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历史发展、计算方法及其在不同地图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什么是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map scale)是指地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之比。它是地图上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决定了地图对地理信息表达的详细程度以及地图所能表示范围的大小。
地图比例尺的历史发展
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绘制地图,早期的地图主要是基于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认知和简单的测量。当时虽然没有明确的比例尺概念,但在绘制土地范围的草图时,已经有了按照一定比例来描绘土地大小的做法,这可以看作是比例尺的雏形。
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和地理大发现,人类对地图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16世纪开始,地图绘制技术逐渐科学化。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在156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中,采用了正轴等角圆柱投影,并在地图中明确体现了比例尺的运用,标志着地图比例尺在科学地图绘制中的正式形成。
地图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地图比例尺的计算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例如,地图比例尺为1∶10000,即图上1厘米长度相当于实地10000厘米(即100米)。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还表示了地图的精度,一般用正常人眼的分辨率0.1毫米,即图上0.1毫米的地面实际距离作为比例尺精度。例如,1∶10000地形图比例尺精度为0.1毫米×10000=1米。
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地图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 数字式:可用比的形式,如1∶10000;也可用分数式,如1/10000。
- 文字式:即用文字直接注释,如十万分之一。
- 图解式:用图形加注记的形式表示,常用的有直线比例尺、经纬线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的应用
我国规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包括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1∶25000、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等多种比例尺。
对于普通地图,将比例尺大于1∶10万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之间的地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图,小于等于1∶100万的地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图。
对于地形图,一般将1∶500~1∶5000的地形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形图,1∶1万~1∶10万的地形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形图,1∶25万~1∶100万的地形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形图。大比例尺地形图通常采用野外数字化测图或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制图,中比例尺地形图通常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或卫星遥感摄影测量方法制图,小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编绘的方法完成。
在工程建设中,因工程规模和建设阶段的不同,所需地形图比例尺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在规划设计阶段主要使用1∶1万、1∶5万地形图,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建设阶段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