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在中国的养生文化中,"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总结道:"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这一观点不仅得到了中医理论的支持,也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呼应。
中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不仅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养生,各种"朋克养生"、"轻养生"等新中式养生方式层出不穷。然而,真正的中医养生强调三个层次: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他100岁时仍能著书讲学,103岁才无病无痛地离世。邓老的养生秘诀是什么?他总结为一句话:"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
邓老曾讲述过一个趣事:他的一个弟子在开养生讲座前向他请教,他只说了这句话。邓老强调,精神的养生比物质的养生更重要。"知足,贫者亦乐;不知足,富者亦忧。要向上看,不要向上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常不乐怎么能长命?"
心态平和、为人忠厚、与人为善,可以使人体的气机顺畅,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平衡的状态。相反,如果心胸狭隘、充满嫉妒和仇恨,即使注重养生也难以获得健康。
中医与现代研究的共鸣
中医历来重视"养生先养德"的理念。孔子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道德经》中也提到"寿源于德"。老子的"三宝"论更是将慈爱、节俭和谦逊视为养生的重要因素。
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最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做善事和帮助他人对身心健康有益。年轻人在做善事时幸福感更高,而年长者则表现为更好的身体健康。女性在做善事时比男性表现出更高的健康水平。
研究还发现,非正式的利他行为(如帮助邻居)比有计划的慈善活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行为更随意、自发,更容易建立社会联系,且形式多样,不易产生厌倦感。
德高者的养生之道
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是德高者的典范。他不计名利,一心行医,对病人一视同仁。他在古稀之年完成《千金要方》,百岁高龄时又完成了《千金翼方》,最终在102岁去世。相比之下,那些被名利所困、斤斤计较的人往往容易患得患失,未老先衰,难以达到"仁寿之域"。
德高者因为胸襟开阔、无私坦荡,能够保持无忧无愁、无患无求的状态,身心处于淡泊宁静之中,自然更有利于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