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演变:从豆类主食到辣椒传入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演变:从豆类主食到辣椒传入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现代有何不同?从主食到食材的引进,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特点。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索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
秦汉之前——以豆类为主食
直到春秋战国之前,古人都以豆类、谷类作为主食,例如大豆。去到春秋战国时期,小麦才从西亚传入中国,但也未成为主粮。当时的食物种类和烹调方法相对单调,可以说是只把食物煮熟,填饱肚子。
食肉为贵族、食藿(豆叶子)为平民,因而“肉食”与“藿食”,也就成了两大不同阶级的身份符号。
秦汉之前,古人以黄豆等豆类为主食。
汉朝——丝绸之路带来蔬果
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开始从国外引进多种蔬果,包括葡萄、芫荽、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到国内栽培,使食物种类变得丰富。这时的平民不像现代人般一天进食三餐,按照礼仪,皇帝一天可以吃四餐,诸侯一天吃三餐,至于平民只能一天吃两餐。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多种蔬果回国,包括葡萄。
隋唐时期——出现小麦食品
随着小麦研磨技术的发展,这时已逐渐出现现代面条的雏形,开始引起中国饮食结构的变革。这时的主食以饭和饼为主,饼包括今天的馒头、面条和包子;而饭则有稻米饭、麦饭等。不过,不论面条或烧饼,这时的饼食也是口感粗糙。有别于汉代平民只能一天吃两餐的规定,这时的人们多会在早午晚进食三餐,早餐多为粥与糕饼,午餐以干饭为主,晚餐多为汤饼与煎饼。
随着小麦研磨技术的发展,馒头等饼食开始于隋唐时期出现。
宋朝——烹调技术大改进
这时的主食比以往更丰富,主要分为饭、粥、面条、饼等:饭是最普遍的主食,可以单一谷物炊制而成,例如麦饭、高粱饭,也可以多种原料搭配合制而成;粥也是常见主食之一,这时食粥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节约粮食,二是为了养生益寿;面条在这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饭粥以外重要的主食,品种在近百种左右;饼为一般面制食物的统称,包括薄饼、油饼、蒸饼、糖饼等。
在烹调技术上,宋朝比过往有了不少改进,炒菜、羹汤、油炸、糕点等也都陆续出现。这时的肉菜种类也非常多,尤其因为猪肉价廉物美,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计有烧肉、煎肉,以及相传为文学家苏东坡创制的东坡肉等。
宋朝的肉菜种类非常多,包括由苏东坡创制的东坡肉。
明清时期——引入辣椒
到了明朝,辣椒、番茄、番薯等美洲作物终于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人们都是用花椒、胡椒、姜等提取辣味,有了辣椒之后,中国各地的菜肴也增添了吃辣的元素,例如麻婆豆腐,也是于清代在四川成都所创。
麻婆豆腐中的重要材料辣椒,于明朝传入中国。
清朝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尤其是皇宫,皇帝吃一顿饭,每桌菜就大约有一百道左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记载“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可见当时对饮食的高要求。
从食物名字看引进时间
中国引进的外国食物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能够从食物名称中的“关键字”, 知道引进到中国的时间:
- 带有“胡”字: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例如胡椒。
- 带有“番”字: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例如番茄。
- 带有“洋”字: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例如洋白菜(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