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工业革命:中国四大发明的真实贡献与局限
农耕文明与工业革命:中国四大发明的真实贡献与局限
在中国四大发明与现代科学、工业革命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观察者网一篇深度文章,从张维为《这就是中国》节目中的一场对话出发,展开了一场关于文明、科技与科学的思辨之旅。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中国文明的璀璨,尤其是享誉全球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本文旨在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张维为和吴新文的一期《这就是中国》节目中,一位学生提到“近300年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张维为则提到了中国发明,并引用了西方作家罗伯特·坦普尔关于中国创造的100个世界第一的论述。
然而,罗伯特·坦普尔的100个发明,以及李约瑟的26个中国发明,与学生所提到的“近300年科技发明”并非同一层面的发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概念:文明、科技与科学。
文明是科技与科学的基础,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技则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所谓公式,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皆可以还原的标准模式。
而科技是什么呢?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合称,其关键词是“技”,即技术,科技就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技术通常是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现代科学的诞生始于欧洲文艺复兴阶段。欧洲的意识形态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无论是牛顿的三大定律还是伽利略的星空望远镜,都使得现代科学初见雏形。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受益于这些自然科学,时间上距今不到三百年,这也是那位学生使用“近300年……”这一时间线的原因。
显而易见的是,“近300年科技发明……”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现代科学的背景下,四百年后形成的第一 次工业革命,这些发明在人类进程中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中国古代虽然有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在中国并不属于“科技发明”或“工业发明”的范畴,因为一个农耕大国没有科学体系,更没有工业,这就是区别所在。
那么,中国古文明和欧洲文艺复兴之间有何关联呢?
这就要提到马可·波罗,正是因为《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让欧洲了解到东方有一个大国拥有夺目的文化与文明,而非古希腊和古罗马,由此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导火索。然而,即便如此,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并不属于“科技发明”或者“工业发明”范畴。
但作者认同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剂或加速器,尤其是印刷术。纸张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在纸张上,而非莎草纸或羊皮卷上。中国捣浆纸的出现,易保存、可折叠、轻便且便宜,极大地便利了思想的留存。更重要的是,印刷术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为思想的广泛宣传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即便没有中国的捣浆纸,欧洲人也使用了上千年的莎草纸。但印刷术在欧洲的应用的确是非凡的。因为印刷术的引用,科学思想、理论、公式、教程,就可以通过印刷形成教材而让更多的人接触到!
正如视频中吴新文所补充的,没有四大发明,西方是进入不了现代化的。但这一说法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欧洲进入现代科学的时间会被大大推迟!被推迟的原因,就是当时欧洲没有浆纸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类加速器!
中国的浆纸是在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的,但直到公元16世纪,欧洲人才可能学会制造浆纸,欧洲社会尤其是贫困者才有可能普遍使用中国的浆纸而得到知识的传播。而文艺复兴时期恰恰是从14世纪一直到16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将宣传和交流扩大化,远程化(信使范围扩大化)。
所以视频中大学生提到的问题其实是很尖锐的,大学生实际上所涉及的是一个“科学体系”的问题。什么叫体系?体系是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其逻辑线索可以这样理解:没有《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大国的宣传,就没有欧洲文艺复兴的冲动,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现代科学的雏形,没有现代科学的基础,就不可能这么快地发生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但这绝不是A=B=C=……N,所以A就=N的问题。如果中国四大发明直接等同于工业革命,那将是一个笑话!这不是科技树上0-1-N的问题。
我们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感到自豪,但那是农耕文明体系,不是工业科学体系。
即便是四大发明还是西方人罗伯特·坦普尔的100个例子,但如果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化中的电气化和内燃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相比,哪一样是与中国四大文明以及100个发明有关的呢?
如果说中国的造纸术是一个点,那么印刷术就是从造纸术为起点连成的一根线,德国海德堡将活字印刷融进了工业化,三点就是一个面。所谓体系,是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以德国V1火箭为例。V1火箭不是靠中国黑火药发射上天的,而是靠一台烧着酒精和液氧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和黑火药没有半分钱的关系。所以V1火箭就是0-1的产物,而由V1火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导弹、飞船等等航天体系,都是建立在V1这样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1-N体系基础上。
中国是一个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农业大国。中国古农耕基础上的文明就像宇宙中闪亮的星光,带给人类无尽的遐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这些农耕文化上的文明就像散落在玉盘上的珍珠,而缺乏一根绳子将珍珠串成一根链,自然也就不可能会有一个体系层面上的面。
一个很现实也很尴尬的问题是:
日本早期派来的遣唐使那么多,他们这些遣唐使可都过了语言关和书写关,为什么中华文化乃至文明没有给日本带来工业化?现代文明和工业就更不要说了,日本还要靠明治维新加后来大清的赔款,这才进入了工业国家,就是这个道理!
古中国和外域的交流,文化、艺术(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等)、天象等方面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我们一些人就喜欢意淫中华文化或者文明孕育了现代科学和工业,简直可笑的很!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催生了现代科学体系,以及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创建起来的现代科学体系下,中国的四大发明或者100项发明和工业革命下上百万件的科技发明相比,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以至于我们还要靠西方科学来进行洋务运动,靠西方援助帮我们新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完成了全面的工业大国的转换,这里面包括两弹一星、156项工业基础类别、化工、半导体电子等等。
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孩子,所学的课本里数理化的定理、定律、公式中,99.999%全部来源于现代科学体系。甚至包括我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的确良衬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引进了美国化工厂生产的确良衬衣之前,我们还在穿棉织品和毛织品。至于农药,无不是来自现代化工体系,中国这个五千年文化文明的农耕大国,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农药生产即便就是零,更别说使用农药了。
所以说牛顿的三大定律成就了现代科学中的经典物理体系,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什么关系?伽利略发明了0-1的望远镜,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的视野,又和四大发明有什么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蒸汽机让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以及后面几次的关于电力、内燃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和四大发明有什么关系?
但你不能说是纸张派生出牛顿的三大定律,派生出现代天文中的土星环吧,派生出三次工业革命产物吧。毕竟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催化剂只是一个加速器,而非实验本身。
所以拿四大发明以及100项发明搞什么0-1论事,这简直无异于是在误人子弟!
这不,我们有些读者就是这样被误导的,认为蒸汽机是铸铁制造的,而铸铁是中国发明的,所以得出一个“蒸汽机是源自于中国发明的铸铁”的狗屁逻辑!
中国的算术即便是最早使用十进制的国家,但是由于没有体系,你就算不出天王星的存在!中国发明的了铸铁,但是没有体系,你就成就不了工业革命!中国发明了四大发明,但是没有现代科学体系,你就无法农转工!看看现在隔壁的印度,你就有画面了……
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文明体系?
回到前面关于“文明、科技、科学”的层面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拥有五千年文化和文明的中国,是一个农耕型文明的大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以及其它的发明。
但正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大国,自然也没有培育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土壤,所以在1949年以前,中国是催生不了“产业革命”的。英国和法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了从农耕到工业化的转换;美国等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完成了农转工,中国则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下,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化,并且成绩斐然。
我们隔壁的三哥,到现在还是农业大国,所以我笃定印度现在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我觉得张维为不如坦然接受五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而把解释的重点放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奋起直追上。正如吴新文后面谈到的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发明的标准,他这个立足点放在了当代的胰岛素、青蒿素上。这不仅仅是一种明智,我个人认为更是对张维为观点一种很隐晦的纠偏。
所以学生和张维为的区别在于,那个学生所问的是现代科学下的产业革命,而非张维为所说的古文明的火花。如果说中国四大发明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我们就因此可以把现代科学和科技发明收入四大发明的囊中,这就……
如果我们把立场放到当代,中国错过了三次产业革命,奋起直追,坚决不会再错过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才是正道,这样才能更能激发起学生们的自豪。何必巴拉巴拉什么中国五千年文明带给人类现代化的所谓0-1的东西……!
本文原文来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