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情绪器官?压力大真的会胃疼!
胃是情绪器官?压力大真的会胃疼!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感到焦虑、紧张或愤怒时,胃部常常会感到不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科学研究表明,胃不仅仅是消化器官,它还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当我们感到焦虑、紧张、愤怒、抑郁时,大脑的中枢神经会产生神经冲动,并顺着脑-肠轴把神经冲动传导到胃部,导致胃蠕动减缓、胃酸分泌增加,进而引发胀气、反酸、食欲不振等问题。反之亦然,胃的状态也会影响情绪。因此,学会管理情绪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还能有效改善胃部健康哦!
胃,为什么被称为“第二大脑”?
我们的胃肠道不仅是一个消化器官,而且还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所以也称人的第二大脑。这是因为胃肠道内本身有一套自己的神经系统,整个胃肠道覆盖着数亿个神经细胞和大量的内分泌细胞,它们通过激素传递有关肠道环境及其细菌的化学信息,可以帮助胃肠灵活感知到个体轻微情绪的变化,当接收到“情绪刺激”的信号时,胃肠蠕动速度、消化液分泌就会依据信号刺激程度的不同做出响应。大部分的胃肠活动并不是由大脑直接控制,而是通过胃肠神经系统的指挥完成的。
与情绪表达密切相关的激素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多巴胺主要有兴奋作用,当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就会使人的情绪低落。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当体内血清素不足时,会使人烦躁易怒,失去理智。这两种调节情绪的物质在大脑中也存在,但大脑分泌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5-羟色胺在肠道里合成。
情绪如何影响胃功能?
在我们的大脑与胃肠之间有条“情绪专线”叫做脑肠轴,脑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形成的双向通路,也就是说这两个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交流,共同组成的信息交流系统,而且这个“情绪专线”是双向的,大脑和胃肠可以互相影响,当其中一方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脑肠轴失衡,这就是脑肠轴的互动。
当人处于较为亢奋的情绪时,这种情绪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脑肠轴将信息传输到胃肠,从而影响胃泌酸、蠕动、运动,容易造成胃动力不足、胃痉挛、胃食管反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相反,胃肠状态又可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如当胃肠动力低下的时候,人会出现焦虑、过度警觉等。
情绪异常分为抑制情绪、激惹情绪和认识异常。抑制情绪主要表现是提不起精神,高兴不起来,事事无兴趣,晨间疲乏等抑郁症状。激惹情绪主要是遇事容易着急,易怒,心神不宁,入睡困难,早醒等焦虑症状。认识异常主要是易被暗示,胡思乱想,恐惧害怕,表现出让临床医生难以解释的症状。
情绪波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消化系统,负面情绪或长期的压力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具体原因如下:
植物神经(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在压力和焦虑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可能出现异常,若蠕动过慢,会导致食物滞留、消化不良和便秘;若蠕动过快,则可能引起腹泻或频繁的肠鸣。
胃酸分泌异常:情绪紧张或有压力时,身体会释放更多的皮质醇,这可能引起胃酸的分泌异常,胃酸过量分泌可导致烧心、反流、胃部不适等症状,长期的胃酸过多会增加患有胃溃疡的风险。还有部分人群在压力下,胃酸分泌反而会减少,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在压力或焦虑状态下,有些人可能会暴饮暴食,食欲增加,尤其是对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的需求增加,这种行为会给胃肠道带来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失去食欲,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问题。长期情绪低落会影响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进一步对消化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有研究表明,情绪和压力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来影响消化功能,在压力或焦虑状态下,肠道中的有益菌数量可能减少,而有害菌增多,打破了菌群的平衡。这种失衡可能改变肠黏膜通透性,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引发多重诸如腹痛、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此外,在情绪极度紧张或压力大时,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血液优先供应给重要器官,如大脑和心脏,而减少对胃肠道的血流供应。这可能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
如何减少情绪对胃部健康的影响?
正确对待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胃肠功能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进食不同的食物、肠道菌群的改变、气候的变化等刺激,都会影响人的情绪,反过来不良的情绪又会影响胃肠分泌和运动,产生不同的胃肠症状。如果对胃肠不适过度关注和敏感,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反而会加重胃肠道的症状。
及时就医合理检查:如果出现胃肠不适的症状,特别是持续时间比较长时,应主动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检查,必要时做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是诊断胃肠疾病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胃肠镜检查基本可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排除了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其实也是一种治疗,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焦虑、抑郁的情绪。
药物辅助治疗:对于有明显情绪抑郁焦虑的患者,特别是病程较长,反复检查无病因发现的患者,可以用调节精神的药物,需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学会转移注意力:当感到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有意识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不要老是想着不开心的事情,通过做事占据你的时间,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走出家门,多与他人交流,多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使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其它感兴趣的事情上。
适当发泄情绪:当情绪不佳时,可以选择向朋友或是家人倾述,或者找心理医生去咨询,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出去,情绪就会平静很多。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愉悦,减少思虑,避免情绪波动对脾胃的影响。
细嚼慢咽: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减轻胃部负担。
饭后散步:饭后半小时休息,再慢慢散步,促进消化。
晚餐轻食:避免睡前进食,给胃部足够休息时间。
保暖: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凉引发胃病。
中药调理:陈皮、山楂、甘草等中药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
传统中医疗法:艾灸、按摩等疗法可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适量运动:增强脾胃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或饭后立即运动。
规律生活:养成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等良好生活习惯。
饮食调节:选择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的食材,适量食用黑色食物,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通过综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因此,在尝试中医养生方法之前,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综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