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淀山送别图》亮相上海,为最早上海实景山水画
元代《淀山送别图》亮相上海,为最早上海实景山水画
近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一幅珍贵的元代山水画——《淀山送别图》,这是目前已知最早描绘上海实景的山水画。该画作不仅展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揭示了上海作为文化中心的发展历程。市政协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忠表示,这幅画对于挖掘和展现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大意义。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
画作赏析
《淀山送别图》是元代画家李升于至正六年(1346年)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卷。画中描绘了淀山湖的美丽景色,湖面波光粼粼,小桥横跨,扁舟穿梭。远处的峰峦层叠,树林茂密,古寺若隐若现,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抹幽静的气息。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更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李升隐居于淀山湖畔,建起了淀山草堂,因此对这片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画中运用多种皴法,精细地描绘了山石和树木的纹理与质感,使得整个画面既清丽又雅致,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清代词人朱彝尊对此画赞赏有加,题跋中称其为“逸品”。
此外,《淀山送别图》还是李升为送别高士蔡霞而作,这一情节更是为画作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情感色彩。画上的乾隆御题诗及“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鉴藏印,都证明了此画曾为清宫所珍藏,更显其珍贵与价值。
作者简介
李升,字子云,号紫筼生,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晚岁于青浦淀山湖畔筑草堂而居,人称“谪仙”。他在画中运用多种皴法,精细地描绘了山石和树木的纹理与质感,使得整个画面既清丽又雅致,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画上的乾隆御题诗及“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鉴藏印,都证明了此画曾为清宫所珍藏。
淀山湖背景
淀山湖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与江苏省昆山市交界,总面积62至63平方千米,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上游承接太湖吴江地区来水,经急水港、大朱厍、白石矾等24条河港汊入湖;经拦路港东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黄浦江。淀山湖不仅有调节径流的作用,还具有灌溉、养殖、航运、水产、供水和旅游等多种功能。
文化意义
《淀山送别图》作为已知最早描绘上海实景的山水画,其展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它不仅展示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揭示了上海作为文化中心的发展历程。这幅画作的展出对于挖掘和展现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
展览信息
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馆将于11月中旬向公众开放,首轮将展出48组61件书画藏品,其中就包括《淀山送别图》。该馆分“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潮头/海上风华”四个板块,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